五、佛经的翻译方式(2)

集合听众的笔记,可助译文的写定。在翻译上听众常有一得之愚,足供大师采用,例如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时,曾拿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作参考,其中卷五《受决品》有一句话,法护译作“天上视世间,世间得见天上,天上世人往来交接”,罗什认为虽能保存原意,而嫌不够典雅。于是僧睿提议改译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公很高兴地接受了。

当笔受处理译文时,自然要完全掌握主译对经义的解释,所以除他本人所记的以外,还要集合听众的笔记来作参考,以便从许多记录中归纳出真义来。这样译成之后,还须跟原文校勘,才能成为定译。校勘工作最初由通汉文的主译自任。或归传语负责,后来另设专人。译文的用字问题,在检校时可作最后决定。这种校勘工作,极为认真,常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一校再校,慎重可想。

隋唐后译经的方式稍有改变。隋炀帝时设置翻译馆及翻经博土。当时的高僧彦琮,俗姓李氏,尤精于译事。译经一百余卷,合二十三部,晚年著《辩正论》以流传后世,作为翻译佛经的准则。他说佛哲传经,深浅随缘,译事不易;虽精心审度,仍难臻恰当,为求圆满至善,宜有八备。所谓八备,就是参预译场的人所应具备的八种条件。彦琮的翻译八备,原文如下: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重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其中第一个必备的条件是:应具备诚心、善心、恒心。自己对工作本身,诚心地爱好,而又立志要帮助不懂原文的人,以献身译经事业的精神,来从事翻译,所以不怕年长月久的工作。

第二个必备的条件是:从事翻译的人,要遵守一切戒规,并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第三个必备的条件是:佛典分经、律、论三大类,合称三藏。两乘指大小乘,包含深玄义理,以慈悲博爱,拯救众生的是大乘,修行者见解狭小,倾于烦琐理论的是小乘。翻译的人应先通晓经论律规,译出经来,才能意义允当,通畅明达。

第四个必备的条件是:坟史指三坟、五典、三史等书。要博览中国的经史,对于用典遣词,才能适切地运用,不至拙于应付。

第五个必备的条件是:要有忠恕之心,虚怀若谷,才能集思广益,不至固执己见。

第六个必备的条件是:重道,淡泊,平实。要崇信道术,才能不求名利,一意弘扬佛法,决不好高立异。

第七个必备的条件是:要精通梵文,明悉译事,才不至有失经义。

第八个必备的条件是:苍雅指古时辞典的三苍、《尔雅》,篆隶指秦汉时代的文字,翻译者须有良好的国学根基,对古辞书与文字学均有相当研究,所译才能文从字顺。

以上八项原来虽是为翻译佛经而说的,但对于从事任何翻译工作的人,都是很实际的指导原则。

隋朝设置翻经馆时,曾“下敕搜举翘楚”,又“置十大德监掌翻译”,可见过去那种演讲讨论会式的译经方式,至此已趋于淘汰,转而向精选助手方面求发展了。唐初,西僧波颇译《宝星陀罗尼经》时,诏选助手十九人,分证义、译语、执笔三种职务,所谓证义是新方式中的一个特色,前所未有,其任务是“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及“与主译评量梵文”。前者指审查译文,后者指他们跟主译讨论原本义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