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第二次党的代表大会。列宁等政治流亡者和俄国地下组织的代表,以及社会民主党人和较小组织的成员都参加了大会。代表大会原来的目的是要统一全俄马克思主义组织,但实际上却使它永远分裂了。大会产生了两个派别,分别自称为“布尔什维克”(或多数派)和“孟什维克”(或少数派)。列宁是这次分裂的主要发起人,因而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奠基者。虽然1903年以后,孟什维克经常是多数,但是列宁还是自豪地和执拗地坚持用“布尔什维主义”这个词,以表达多数人支持他这个有利的涵义。1903年后的若干年,俄国社会民主党至少在形式上还能维持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实际上已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个派别。到了1912年,布尔什维克派自己组成了一个独立的政党。
布尔什维主义或称列宁主义,最初与孟什维克派的主要分歧是在组织和策略问题上。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彼此称呼为“强硬派”和“温和派”。“强硬派”聚集于列宁周围,“温和派”则被他排斥。列宁认为,党应是一个小型的革命的精锐部队,是一个由可靠而热情的工作者组成的坚强核心。那些支持成立一个更大更公开的党,党员可以仅仅是同情者的人,都成了孟什维克。列宁坚持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党。在党内,不容许民族的或其他的团体有自主权。他要求党的最高领导具备强有力的权威,依靠这种权威,中央委员会能决定政策(或党的路线)和管理各级组织的全体人员。而孟什维克主张全体党员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列宁认为,要使党巩固起来,必须清洗、开除一切背离党的观点的人。而孟什维克除最基本的原则争论外,喜欢用掩盖和调和的手法去解决各种分歧。孟什维克建议同自由主义者、进步分子和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合作。列宁却把这样的合作看成是纯粹策略性的和暂时的,绝不隐瞒布尔什维克最后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其目的。总之,在俄国的条件下,只要有可能,孟什维克就去模仿西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却坚持重申马克思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
列宁接受了(也增加了一点)马克思的主要思想: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群众;历史是由经济力量塑造的,并在走向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定律;现存的宗教、政府、哲学和道德等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然而,列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仅用一般言词提到过的关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某些学说,加以发展和转变。按照列宁主义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的观点,“帝国主义”不过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它在每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各不相同。垄断资本主义致力于输出剩余资本和在不发达地区投资以掠取巨额利润。在几乎瓜分完毕的世界中不断地争夺殖民地和市场,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战争,也强化了殖民地国家为争取独立的斗争,这两方面都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新的革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