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什么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做到这一点的呢?一是你的设计要与孩子的心理状况相吻合,另一个是要让他们感兴趣。具体操作方面,方法很多,可以从“对比”进入,也可以从“故事”进入,等等。总之要切中要害,撞到他们的兴奋点上。

孩子最喜欢什么?一个是吃,一个是玩。尤其是教室里突然出现了一大堆吃的和玩的,这在学校里很难见到的,孩子会感到很新奇。

我准备两组食物,每组三个,第一组是土豆、橘子、苹果,另一组是三角形蛋糕、方形的以及菱形的面包。我将两组食物摆在桌子上,造成对比的效果。我会将手从左到右轻轻滑过,问他们发现了什么,而不是说孩子们,请观察。

手的这种动作能够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睛。其实,你的一个眼神也会给他们许多暗示的,如果只用语言而不以动作、目光配合的话,孩子的眼睛就只会傻傻地瞪着了,不清楚该干什么。我的手在那溜食物上面从这边移向那边,一边移动一边问。我的手像是在孩子的心头滑过,我的声音融入他们的心灵。

在孩子的眼睛移动过程中,我问孩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大都不能一下子发现这些食物可以分成两组,他们会说:水果是有皮的,蛋糕没有皮;苹果是有水的,面包是没水的;苹果是青的,橘子是黄的,土豆是一种灰不搐搐的难看得要命的颜色。因为小孩子对于食物的概念还局限在口感、味道和颜色上面,食物只是作为“可食的物品”这种个体角色被认知的。我的追问就是要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一个由个体到归纳的观察与思维的过程:食物不光可以吃,也可以作为形状被认知。我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从味觉进入视觉,然后上升到概念。

当孩子把所有能够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说完了之后,老师再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如果是一个不懂得儿童心理的老师,他会说:噢,你们发现了这组是水果,这水果是什么样子的?而一个有水平的老师只问发现了什么。老师做了大量的铺垫,目的就是为了使孩子形成归纳性思维,要是不这样做,就会剥夺了他们的机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