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吸住了眼睛

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这件事。

在绘画里,说到观察,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比例呀、调子呀、色彩呀这些,许多美术班里,无论孩子多么小,教师大都这样来教。这是把大学那一套拿来教小孩了,等于让一个五岁的孩子来学大学数学。

绘画尽管由于受到照相技术冲击,像与不像已经显得不重要了,但画家还是应该具备起码的写实能力,不过,这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行,要到十二岁以上。否则,不但会破坏孩子的心智,还会使他们远离观察,直至痛恨观察这件事。因为这种观察与儿童的心理状况不符,孩子拒绝接受。符合儿童的观察形式是什么呢?不求绝对准确,但求事物的本质。

我们要从广义上思考“观察”问题,观察,难道仅仅是“看准物像”吗?如果只是为了看准物像,画得像,照相机就可以了,要人干什么呢?观察,是一种以心灵、情感、甚至想象、创造作为背景的由观察到思维的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倾向于“心照”而不仅仅是“眼观”,这样形成的观察能力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而不是机械的、死板的。

观察习惯的养成,并不仅仅用来画画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生意谈判,就得观察对手;你是下属,就得观察你的上司;你是领导呢,那就得随时随地地观察你的手下。这里面“心照”的成分大于“眼观”的成分。“察言观色”不是一个贬义词,能做到察言观色,你就能最大可能地与周围环境和谐,出错率低,而工作成效大大提高,可现实中许多人有没有这种能力。家长呢,只有送孩子学画的时候他才会想到培养,不学画就想不到。

怎样培养,你不能带着孩子进了公园,说:这片景色多美啊,好好观察观察吧。这样只能使孩子厌恶观察。

理想的结果是,你没有告诉孩子观察这件事,甚至连观察这个词也没有提,但孩子高高兴兴地做了,观察了,有了观察能力,形成了观察习惯,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观察。当有一天,他有了这样的能力了,你就会发现他的绘画日记上会出现这样的纪录:我今天一下汽车发现天空中有一团白云,是这个样子的,美丽极了,那团白云好像吸住了我的眼睛,拔不出来。文字下面配着一幅画。或者:我今天跟妈妈上街,发现一个仙人掌就好像一个人似的,它好像在说:看啊,我多像人呀,你们都来看我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