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须与时俱进(3)

范蠡老家在楚国宛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一带。他比孔子小十五岁,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的时候,年轻的范蠡也在经受着另一种煎熬。当时楚国国势不振,经常受到吴国的欺负,而能和吴国抗衡的只有一个越国,为了救楚国于危难之中,范蠡的目光牢牢盯住了越国。越国和吴国同处长江中下游,是一对老冤家,原本双方旗鼓相当,动起手来互有杀伤,后来伍子胥流亡到吴国,还推荐了军事天才孙武,一下子就把越国比了下去。越王很不甘心,于是让大夫文种四处寻访贤人。文种堪称范蠡的伯乐。因为他做过范蠡的父母官(宛令),对范蠡的大名早有耳闻,于是直接找到范蠡说明来意,双方一拍即合。范蠡入越,从此开始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黄金时代。

吴越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此处不再细讲,只说吴王夫差自杀以后,越国完胜,范蠡功莫大焉。他的好朋友、好同事文种认为天下大定,可以舒舒服服地安享荣华富贵了。范蠡却不这么认为,他看得更长远,说越王勾践的长相不行,“鹰鼻鸷目”,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现在吴国已亡,咱们没有了用处,再待在他手底下恐非长久之计,要想保全性命还是逃走为好。文种也不是等闲之辈,但在政治上显然还很不成熟,他最终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选择了留在越国。这一留就把性命也留下了,文种的结局是“伏剑而死”,被勾践逼得拿剑抹了脖子。

范蠡的出逃被后人,尤其是文人墨客赋予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他们大多认为范蠡是带着西施一起走的,两人原本就有感情,从此泛舟五湖,逍遥自在。但那只是传说,范蠡淡出政坛之后,辗转去了陶地(今山东定陶一带),在那里做起了生意。做生意的范蠡一点也不比他在政坛上的表现逊色,三次积聚至千金资产,三次散尽从头再来,后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不少生意人还供奉他为财神。范蠡无疑是一个奇才,他靠自己的才华帮助越国战胜了强吴,然后审时度势,放弃高官,保全性命,转而开拓了第二个事业领域,照样玩得风生水起。他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周易》中“与时俱进”的精神。

跟他相比,在字面上写下“与时偕行”的孔夫子就有些迂腐和不识进退了。只会丧家之犬般东奔西走,哪有半分范蠡飘然出尘的洒脱?所以我们最后说: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不要只把“与时俱进”挂在嘴巴上,埋头实践才是硬道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