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动物趣谈(43)

猫头鹰

·--朦胧而致命

猫头鹰很大的、缓慢眨动的眼睛使得它脸上表现出其他鸟类所没有的丰富表情,而这种表情毫无疑问地帮助它获得了智慧的美誉。事实上猫头鹰的大脑并没有装载更多的东西。尽管猫头鹰的头骨(去掉羽毛)只有一个高尔夫球大小,但是它们的眼球却几乎和人类的一样大小。这就使得它的头部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大脑来处理问题了。猫头鹰就像它们所做的那样,最重要的就是很好地适应了在夜晚捕食小型猎物这项工作。它们巨大的瞳孔能够捕获大量的光线,它们眼球的形状更像咖啡馆里的摇盐的小瓶,而不是一个球体,这有利于尽最大可能地给视网膜留出空间。视网膜本身所具有的对光敏感的视杆细胞比对光准确聚焦的视锥细胞要多得多,这使得猫头鹰在几乎没有光线的时候也能够看得见东西。长耳鸮(Asio otus)的眼睛是如此的敏锐,以至于在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里只点燃一根蜡烛的光线条件下,它也能确定一只静止不动的老鼠的位置。猫头鹰大大的、朝前看的眼睛的缺点是不能移动。如果想要改变视野,它们必须要转动头部。如果要准确地判断一个物体的位置,它们就得快速地来回转动头部,从稍稍不同的角度来辨别物体。

·但是,眼睛只是猫头鹰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与眼睛相比,它的耳朵同样也非常灵敏。面部扁平的、由羽毛形成的脸盘,如同卫星的碗状天线一样,能帮助它接收到声波,并传导到耳孔里。耳孔是一条很大的垂直裂缝,一直通到头骨的两侧。有时候它们是不对称的,一只耳孔比另一只位置高,否则猫头鹰会控制耳羽产生不同尺寸的缝隙。这样可以通过老鼠发出的沙沙响声到达两个耳孔的微小间隔,来判断出猎物的准确位置。这种用耳朵判断猎物位置的方式非常精确,某些种类的猫头鹰能够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捕猎。

·和非凡的视觉和听觉一样,猫头鹰还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在飞行中不发出声音的体系。它们的身体和腿部长有大量的绒羽,甚至飞羽的边缘还具锯齿状的缘缨,使得通过它们身体的气流减弱。这使它们的身体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大很多。长耳鸮的翼展可以达到1米,但是体重却比一个橘子还要轻。为了隐藏自己,它们会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埋藏在羽毛里,使自己看起来像一根树枝。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猫头鹰被归入隼形目,但现在它们被列为自己独立的一个目--鸮形目。这个目的拉丁学名"Strigiformes"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猫头鹰,也是strident(刺耳的)一词的词根。所以说,它的拉丁学名模仿了猫头鹰的叫声,这一点同它的英文名(owl)是一样的:英文名来源于拉丁语ululatio,意思是哀伤的哭叫声。几乎在每一个人类文化传统中,猫头鹰的叫声和夜行性都被认为是死亡和背运的征兆。

穿山甲

·--神圣的松树

球分子水平研究的新进展使我们能够勾勒出动物科一级分类进化树的轮廓并且转换到动物基因的水平上,并且已经取得了大量令人惊奇的发现。尤其是有关穿山甲(就像长有鳞片的食蚁兽)的研究成果更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它是一种令人惊奇而充满诱惑的哺乳动物,看上去如同一个长着腿的松树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被列为食蚁兽和犰狳的同类,因为它的长相和行为与它们相似。但是它的基因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它实际上是一种食肉动物,在它的鳞片下面的一切就像猫、狗和熊的兄弟一样。

·穿山甲共有7种,4种分布在非洲,3种分布在亚洲,都隶属于仅包含这些种类的一个目--鳞甲目,意思是具有像角一样坚硬的皮肤的动物。除了两种之外,所有的穿山甲的尾巴均具有抓握功能,这可以帮助它们攀爬树木。它们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晚上从它们的巢穴中爬出来去采食蚂蚁和白蚁。和土豚类似(但是两者没有亲缘关系),它们主要依靠气味来发现猎物,用强壮的爪子扒开蚁巢,并且大口大口地"吸食"里面的猎物。生活在非洲的巨穿山甲(Manis gigantea)的舌头能伸长到40厘米。在不使用的时候,舌头就卷起来藏到胸腔深处的一个套状结构里。它们强壮的肌肉附着在骨盆上,舌头上布满了多得惊人的黏液,由位于胸部的一个大型腺体分泌而来。它们没有牙齿,而是像鸟类在砂囊中装石子一样,把一些小石子和沙砾吞咽到胃里,用来磨碎食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