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左岸的传奇

美国作家Christopher Cook Gilmore在纪录片开场时,描述他1968年与乔治初识的过程,非常具有戏剧性。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受访者巴克斯特,以写影视名人的报导与传记而著称,当过BBC评论员。但我是因为他几年前写的《一磅纸:一个嗜书者的告白》( A Pound of Paper: Confessions of a Book Addict)而知道此人,这本书是关于他个人的藏书经历,里面还出现了一些我打过交道的书商、书探,因此看了特别亲切。书中最后一章标题为“Shakespeare and Company, and Company”就是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与其它书店的描述。此君现居巴

黎,他的公寓正好就在“莎士比亚书店”首创者丝薇雅?毕奇早年所住的同一栋建筑。对于一个爱书人,这真是个太完美的巧合了!

上述纪录片的一小段还出现在YouTube网站中②,在这个不到三分钟的短片里,你看到乔治在两个年轻女孩面前耍宝,他一手拿着点燃的蜡烛去烧自己的头发,然后再一手灭火,一旁的女孩吓坏了,他却轻松地说:“理发师得花上二十分的事,我二十秒就能搞定。”接着他喃喃念起自己作的诗句,温柔的语调又让小女生们陶醉不已。没有什么能比这个片段更能显示乔治的特质了。

YouTube网站里还有另一则拍得不错的短片,是由一个名为Pixaway的公司所制作,这个画质颇佳的短片③,是以一位年轻貌美、带有英国腔调的女孩当串场主讲人,介绍书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个女孩就是丝薇雅?毕奇?惠特曼,也就是乔治以“莎士比亚书店”原创人命名的独生女。

我以前隐约知道乔治与英国妻子离了婚,丝薇雅与母亲搬回英国,父女两人相差了六、七十岁,似乎并不亲。从莫瑟的书中我才得知,丝薇雅几年前从伦敦的大学毕业后,接掌了“莎士比亚书店”。

看来凯若想要买下这书店的梦想无法实现了,但我相信他和所有期待“莎士比亚”传奇继续流传的人一样高兴,能由乔治的后代、一个名唤“丝薇雅”的女儿接掌这家店,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只不过我想到要让一个花样年华的年轻女孩去扛这么个担子,似乎沉重了些。

为了表达我对丝薇雅的敬意, 我特别和她联络。在访谈中, 我可以感受到这个开朗、充满生命力的女孩,对于她的选择有着相当的坚持。主修历史的她,对戏剧感兴趣,曾经在书店前的广场策划了一场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并且在2003年与2 0 0 6 年分别举行了长达一个星期的文学节,她并打算从2008年起,每两年常

态举办。此外,电影《爱在日落巴黎时》也是经由丝薇雅的安排而在书店内进行拍摄。在访谈最后,她认真又不失俏皮地对我表示,“莎士比亚书店”是一个“神圣的公共机构”(holly institution),这是个充满责任与骄傲的结语,多数人应该都会同意她这个说法。

乔治还是在书店走动,只不过这一两年去过书店的朋友,都说他已不复往昔的风采,显得颇为颓唐,毕竟他已经是九十三岁的老人了,谁又能指望他青春永驻呢?我们得感谢丝薇雅能承袭父亲的职志,让这则传奇继续下去。

附带补充的是,一位我认识多年的书商朋友Jon Wobber,在2004年时,从他的藏书

启蒙师手中买下了美国加州柏克莱的“莎士比亚书店”,成了此店的第三任主人。这又是一段充满故事的历史,只好留待下一本书再谈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