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他人源于自我领导(1)

我们总是很狭隘地观察世界,用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模式描述一切:“不公”或“平等”“封闭”或“开放”“内向”或“外向”“个人”或“集体”“有利”或“无利”“合理”或“荒谬”“正确”或“错误”“事实”或“想象”“坚硬”或“柔软”“激动”或“平静”“纵向”或“横向”等。但是,对于高绩效者而言,他们的眼界不再受到“非此即彼”的限制,而是上升到了“兼而有之”的认知层次。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事物截然不同的两面(而大多数人还都囿于这种矛盾当中),而是权衡这两个对立面,然后找到第三个着眼点。正如查尔斯·汉迪教授在《悖论的时代》(The Age of Paradox)中所说:“矛盾无须解决,只要将其管理好即可。” 

管理矛盾的关键是必须找到适合现有环境和状态的平衡点(见表1.3)。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处理“兼而有之”情况中的模糊地带。很多平衡点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在高速变革的今天,平衡点的变动比以往更快。18 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怀疑并不令人愉悦,但确定必是一种荒谬。”这句话现在看来更有意义。

绩效平衡三角

随着成就咨询机构同客户开始实施“通往卓越”项目(同汤姆·彼得斯联合开发的企业文化变革项目),我也变得越发不安起来,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妥。在《追求卓越》一书中,彼得斯和沃特曼列举了极具说服力的案例来反驳管理的“合理模型”。他们坚持认为应该重视人(客户和员工)而不是流程,应该重视实际行动而不是理论分析,应该重视价值导向而不是财务目标。当然,组织还必须避免机构臃肿、专权独断、等级森严等弊病。但我同时也了解到,一些公司有进取心和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和顾客导向,但它们也陷举步维艰的经营困境。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它们甚至用鞋盒装账本,而且某些管理者还抱着想当然的想法来管理企业。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在于找到平衡点,所以我写了第一部书《VIP 策略》,其中提到最初版本的“绩效平衡三角”(Triangle Mode)。我同许多管理团队合作,把“绩效平衡三角”应用到组织改进的关键问题中。此外,在我对“绩效平衡三角”进行持续研究之后,“绩效平衡三角”模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图1.1 三条边代表了实现高绩效必须保持平衡的三个方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