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礼为核心的行为教育
【原典】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
——《礼记》
【释义】
孔子说:“礼,是用来防范人们的淫邪,彰明男女的区别,使人们不陷于嫌疑,从而作为人们日常纲纪的。”
“六艺”中的“礼”是礼仪道德教育,主要从理念与行为相统一的意义上谈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家庭中与长辈、平辈、晚辈的关系等。因而它对于人格的塑造,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人的主心骨,是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人得以在社会生存的基本原则。
礼的本义是守规则,作用又在于“远鄙俗”。礼在古代中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六艺”中的“礼”并不仅是礼仪、礼节那么简单,在礼中蕴含了国家政治、征战外交、生老病死、各种情感以及无数的生活细节。可以说,就是这些无所不在的“礼”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性格。
孔子认为,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纲纪。那么礼是怎样规范人们的纲纪的呢?孔子说:“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意思是说,要以礼作为人际关系的纲纪。用它来摆正君臣,笃厚父子,和睦兄弟,和谐夫妻。
这就是说,礼的作用,就是用来规范、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所谓调节,最重要的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相互尊重。否则,“舍礼何以哉?”(除了礼,还用什么呢?)所以孔子认为,有了礼,“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孔子还从贫或富容易滋生的一些毛病,讲了通过礼加以调节防范的话:“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意为:小人贫穷就会窘困,富裕了就会骄纵。窘困了就会为盗,骄纵了就会作乱。礼,顺着人的情欲而对之进行节制弱化,以此来对他们的欲望予以防范。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人若无礼,和动物就没有区别了。因此,要确保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礼仪的调节。
孔子认为“礼”是治家立国的根本和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所以他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教育弟子不仅要学会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礼的精神实质。
孔子倡导的“恭”、“慎”、“勇”、“直”四个方面的品德,都是围绕着“礼”而展开的。比如,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礼就会徒劳无功,谨慎而不懂礼会畏缩拘谨,勇敢而不懂礼就会莽撞生乱,直率而不懂礼就会尖刻伤人。
本来,做人要恭、慎、勇、直,都是孔子提倡和肯定的优秀品质。但是,如果因为不懂礼,不能固守中庸之道而恰到好处,那么恭敬过度就会徒劳无功,谨慎过度就会使人畏缩拘谨,勇敢过头就会惹祸生乱,率直过头就会因为把握不住火候而闹得双方不欢而散——这就是孔子所提醒我们的。
孔子倡导的恭、慎、勇、直四个方面的优秀品德,离开合理、适度的礼仪,也会因此而劳、葸、乱、绞,走向反面而败德,这也是孔子为什么那么看重礼教的原因所在。
孔子这些话,都显现着辩证法的中庸思想。
再看一例:
子贡问礼是什么。孔子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意思是说:虽然尊敬别人但不合乎礼,叫粗野;虽然恭敬待人但不合乎礼,叫做耍辩才;虽然做事勇敢但不合乎礼,叫做违理不道。
子贡又问:“请问怎样才能合乎礼?”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意思是:礼呀礼,礼就是用来规定怎么适中的。
什么叫“制中”?制中就是合宜。
可以看出,孔子所倡导的“敬”、“恭”、“勇”也是围绕着“礼”展开的,也可见孔子对礼教的重视程度。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究礼貌、注重礼节、礼待宾朋,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为我们民族赢得了极好的声誉。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西方价值观的传入,人们的价值观呈现了多元化,道德约束力也在渐渐减弱,很难形成一套系统的,为全国各民族所遵循的礼仪规范,以致造成了如今一些人没有知耻之心,不按照礼仪行事的局面。
因此,重新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形成一套良好的礼仪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孔子的“礼”的思想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我们的社会需更多有孔子精神的人站出来,敢于严厉地批判那些违背礼仪的行为,让其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匿,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其次,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以礼为核心的行为教育,注重对被教育者品质的培养,规范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培养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最后,需要社会的每个成员,不仅要自觉地学礼,还要躬身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当然,现代社会与孔子时代已有很大不同,我们对孔子的礼学要除旧更新,批判地继承,这样我国才能成为崭新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