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全面提高:学习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3)

 

3六书: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

【原典】

孔子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滑稽列传》

【释义】

孔子说:“《礼》用来规范人的言语和行为;《乐》用来抒发人的感情,使之达到和谐协调;《书》用来进行历史教育,使人们知晓历史;《诗》用来表达人们善良的思想感情;《易》用来教导人们懂得并掌握事物变化的神秘规律;《春秋》用来教导人们通晓大义。”

孔子改编的“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从荀子的《劝学》篇开始尊为“经”,故后世称为“六经”,除《乐经》已亡佚,其他“五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材,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①《礼》:即流传到现在的《礼经》,又称《仪礼》或《士礼》。《礼》是孔子亲自编订的,共17篇,是讲授礼仪修养的教科书。孔子对礼教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②《乐》:相传是孔子所编的关于音乐的书,故而又称《乐经》,但早已亡于秦火,尽管关于是否曾有《乐经》一书,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孔子对于乐的重视却是无疑的,他年轻时担任过吹鼓手,后又专门向师襄子学过音乐,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都非常的精通,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诗能振奋人的精神,礼能约束人的行为,乐则可完善人的德性。他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有很高的礼和乐的鉴赏能力的,因此,《乐》是孔子实施美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乐教则是孔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书》:又称《尚书》是“上古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历史教材。孔子编辑和教授《书》的宗旨主要是弘扬文武之政,讲解立政之本和历史上的政治经验教训。

④《诗》:即流传到现在的《诗经》,是中国古老的诗歌总集,一共有305篇。《诗》分风(民歌,地方音乐)、雅(宫廷音乐)和颂(周天子和诸侯宗庙之乐)三部分。孔子曾用三个字概括《诗》的宗旨:“思无邪”。孔子还从政治、外交、修养、艺术诸方面论述过《诗》的教育功能。

⑤《易》:即流传到现在的《易经》,又称《周易》。《易》是一部占卜的筮书,但经过商周之际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在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已由卜筮进入“究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成为当时孔子的哲学教科书。

⑥《春秋》:又称《春秋经》,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襄公十四年鲁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的情况,可以把《春秋》视为当代史或时事政治的教材。

以上六种教材,各有教育任务,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价值:《诗》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美,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使人知自古以来的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难,而不至乱作评论;《礼》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乐》使人心胸宽阔,品性善良,而不至于奢侈无度;《易》使人知道人世的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春秋》使人知道交往用词要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

由此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等几方面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