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4)

 

4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学

【原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释义】

子路问:“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可冉求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同一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提出,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为后人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的示范课。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教师文化水平很高,教学方法也不错,但在教学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太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而是搞“一刀切”。

千人千容貌,万人万性格。学生在性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性格不同的学生,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千差万别。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个性,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预见性地、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发展性格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把学生培养成性格更加完美,智能更加发达的新一代。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首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性格。而要了解学生的性格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谈话法。找学生谈话,事先要明确谈话的目的,确定谈话的内容。如果是想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性格,就要选择容易体现出学生性格的话题。

②观察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必然有不同的表现。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心地观察,发现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③分析法。这是教师注意收集学生的有关材料,经过分析研究后,找出能说明学生性格本质特点的一种方法。拿学生的作业来说,有的学生写得工整、洁净;有的学生则写得潦草、脏污,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学生的性格特征。另外,每个学生性格的形成,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我们不仅要注意每个学生性格中的矛盾,了解熟悉学生的爱好、兴趣、气质等方面的特点,还要弄清这些特点在家庭、学校是怎样形成的。

④实验法。教师有意识地采用某种做法以使学生表现其心理活动与行动,从而判断他们的不同性格特点。例如:在学生正处于紧张复习期间,面临期末考试时,动员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清除学校的垃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高高兴兴地去清扫垃圾,有的学生虽然也参加了这次劳动,却口出怨言,还有一些学生干脆就没有参加这次劳动。而从这些不同表现,就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对学生的性格有了了解之后,就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施教。

①摸清学生性格中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发扬性格中的优点,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品质。对学生性格中的优点、弱点,不能只在口头上对学生说说就算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其性格中的弱点,发扬其优点。

②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属于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对症下药。当然,也有可能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同时并存多种原因,或其中一个起主导作用。如果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性格上的原因造成的,那就必须在改造学生的性格上下工夫,同时也要与其家庭配合。

③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掌握原则性、灵活性。人的性格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教育的效果,在帮助学生克服性格上的缺点时,教师既要注意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一般来说,对于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要去苛责,要通过暗示、表扬的方式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增强信心;对于“吃软不吃硬”或倔强的学生,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地引导;对于“吃硬不吃软”的学生则不能过于迁就温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