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巨的挑战需要精良的团队去应对,面对强大的压力,队员最需要的就是协作配合。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协作,而没说合作,协作所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合作仅指人们在一起工作,而协作则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在奋斗,协作意味着每个人都在给团队增添新的价值,注入新的活力。协作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单个力量的总和。
“当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组织在一起时,这个团队立即产生唇齿相依的关系。”目标是否能实现,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团队中的成员是否都能对自己负责,对彼此负责,最终对整个团队负责。学会真诚、信任与付出吧,有了这些基本的做人信条,学会融入团队,离优秀员工还远吗?
树立全局观点,明确整体目标
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善于合作,有全局意识的人,整个组织也能带给他无穷的收益。一个个体要想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就必须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全局、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提升自己。
作为一个工作中的个体,只有把自己融入全局之中,凭借全局的力量,才能把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棘手问题解决好。
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单位,上司很可能会分配给你一个难以独立完成的工作。明智且能获得成功的捷径就是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全局。上司这样做的目的可能就是要考察你的全局精神,他要知道的仅仅是你是否善于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全局。如果你不言不语,一个人费劲地摸索,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死路一条。
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同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谁也不能脱离群体单独地存在。依靠群体的力量,做合适的工作,取得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相反,明知自己没有独立完成的能力,却被个人欲望或感情所驱使,去做你根本无法胜任的工作,那么失败几乎是可以肯定。而且还不仅是你个人的失败,同时也会牵连到周围的人,进而影响到整个公司。
在企业里,任何一个员工的工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部分。员工只是明确企业的整体目标,并不足以成为他积极主动工作的全部动力。因为员工的工作是具体细致的,他只被要求做好某一范围内的工作,如果他只是努力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而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于整体目标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整体的目标和自己的工作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就只能使他对整体目标无动于衷,甚至轻视自己的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
美国一家咨询公司曾经对与员工工作效率高低的相关因素进行过专题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共有12个,其中“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吗”和“公司的使命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吗”这两个问题受员工关注的程度最高。可见,每一位员工都想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于整体目标的完成有着怎样的影响。员工只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当员工充分理解并支持企业的整体目标后,才能够树立全局的观念,为完成整体目标而努力,而不是只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在自己的个人工作和整体目标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就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做出牺牲以适应整体需要。
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对于整体目标的意义,才能产生全局观念,也才能更好地化解分歧和矛盾。
有这样一件小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家经营电子产品的企业,设有财务、人力资源、营销和生产四个部门。各部门按部就班,各司其职。但还是在所难免地出现了问题。在组装车间,一个包装工人不小心将一些液体洒在了操作台周围的地板上。包装组长看到了,要求这名工人把地板打扫干净。但工人回绝说:“我的工作是组装机器,不是打扫地板。这样的工作应该是勤杂工来做,我的工作范围可不包括打扫卫生。”组长找勤杂工却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动手清理。
事后,包装组长找到车间主任要求处罚那位包装工人,获得同意,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却警告车间主任不要越权。车间主任感到不满,向生产部经理反映情况。生产部经理认为车间主任的做法不是越权,这是车间内部的问题,理应由车间内部自己管理,人力资源部不应过多干涉。于是,生产部把人力资源部门干涉工作的事报告给了总经理。总经理认为这是两个部门之间的事,不涉及公司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两个部门按职责分工处理就行了。
在公司的规定中,员工奖罚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权范围,人力资源部坚持认为生产部自定奖罚是越权,而生产部则认为车间内部员工的奖罚当然应由自己决定,不然难以有效管理。这样,两个部门的协商也陷入了僵局。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达成统一。 事实上,人力资源部是主管制定奖罚规定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部则是执行者,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两个部门能够从全局出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对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有怎样的意义,就不会将这样一件小事弄成不可调节的矛盾,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
让每一位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对于整体目标的意义十分重要。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并支持企业的整体目标,当每一位员工都拥有全局观念并为企业整体利益而努力时,企业就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从而能够持续发展。一旦全体员工确立了全局观念,员工之间便会更容易建立信任和谅解的关系。
当大家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就能够焕发出集体观念和强大的工作热情,形成归属感和彼此认同感,每一位员工都会愿意为整体利益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员工之间也能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这样一个充满信任和彼此认同的环境中工作,员工之间就会建立起最亲密的关系,即使工作中有了矛盾和分歧,大家也会为了整体利益尽力协调解决。
在世界知名的戴尔电脑公司,管理者将全局观念灌输给了每一位员工。他们鼓励自己的员工不断提出问题,并认真聆听意见,这使得团队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团结协作。公司还通过在全公司各部门间询问同样的问题,比较其结果的异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分享企业内部的集体智慧。如果某一小组在中型市场创下佳绩,他们的经验会被传播给全世界的分公司内的员工;如果另一个小组掌握了在大型超市内进行销售的方法,他们的想法也会与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进行分享。这样的全局协作的观念,使戴尔公司的任何一位员工都认为自己是整体的一员,并最终使戴尔公司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公司。
在工作遇到问题时,戴尔公司的员工也知道自己并不是单打独斗。自己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一分子。他们可以向大家说:我们知道有一个问题,但是对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确定;他们可以要求协助,尤其是在这个问题牵涉较多时;而且他们确信自己会得到帮助,因为在全局观念的领导下,任何一个其他部门的员工都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会互相信任而不是互相指责。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领导下,戴尔公司才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
员工具备全局观念有助于协调各部门的矛盾,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中的种种变化,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从而使整个企业和谐发展。
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全局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对每一个上班族来说,谦虚、自信、诚信、善于沟通、团队精神等一些促进全局发展的美德是非常重要的。
全局意识在一个公司,在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培养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全局的意识。
把“我”和“他们”变成“我们”
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团队,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进步。相互协作较好,达到最佳的优化组合就会让公司和每一个员工受益。否则,就很有可能全盘崩溃。
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进行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关系到自己的往往说“我”,在不关系到自己时往往说“他们”。其实,为什么不把“我”和“他们”变成“我们”呢?
想想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一个人干好所有的事情。你总会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与别人协作。
承担工作的能力和有效地与人开展合作并没有冲突,独立完成工作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合作则是一种工作的方法,在具体的工作中,两者是互相结合的,我们知道,合作是为了使团队中每一个人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使工作成果达到最好,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后,每一个都一定要有独立完成自己工作的能力。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选择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成功的法则。
在我们的周围不乏那些有才华,却不喜欢与别人合作的人。这样的人让公司的管理者非常头疼。
一位总经理提到自己当年在某大公司做策划部主任,遇到了一个非常没有团队意识的员工时说:“我的部门里有这样的一个年轻人,非常聪明,他的策划案创意非常好,点子也非常多,但是当公司开策划会的时候,他从来不主动发言,你问到他头上,他也不一次把所有想法都说出来。可你要求他自己出策划案时,那些创意,又让你不得不承认他做得漂亮。他总是自以为是,而且公开宣称我自己的创意为什么要给别人?我几次跟他谈过,一个部门的成就是大家一起创造的,在一个集体里没有与自己无关的事。可他说,不是我分内的事我为什么要替别人操心?唉,人是聪明人,就是没有团队意识。”
可见这样的员工不是一个很好的员工。这就是一个把“我”和“他们”分得很清楚的人。个人意识特别浓。总在一味地追求个人卓越而忽视或无视团队的成败。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可以成就大业的人,只适合自己单打独斗。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力量才是你创业的不竭源泉。因此,尽管他很聪明,但他的优秀就长远来看也是没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十根筷子一根根很容易被折断,但绑在一起则不容易被折断。
对于就职于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来说,学会有效地与人合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有人会质疑说同事之间谈不上什么合作,就是在给老板干活,其实,两个同事间为了同样一个目的共同做事就是合作,只是存在分工的不同。同事间的合作被人们称作共事,没有特意的强调是在合作,事实上,合作在工作中无处不在。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公司都会安排好一件工作合作的人选,所以,员工在工作中学会怎样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对工作的进展和自己今后的发展都很有价值。
单枪匹马在任何工作中都不可能出彩。比如在营销团队中,营销工作是一个系统而整体的工作,光靠几个人或单方面的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现代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充分强调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最佳组合,形成最大的营销力。所以,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提高营销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市场内外环境瞬息万变,营销工作的战略和战术也是动态的,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如果只耍个人英雄主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工作质量。自己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小李是一个业务员,他的销售技能和业务关系都非常好,因此他的业绩在公司里是最好的。取得成绩以后,他就开始飘飘然脱离团队了,尤其是对那些客服部人员更是指手画脚。
本来这些客户服务人员非常支持小李的工作,只要是他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服就会马上进行售后服务。但是小李动辄说“我给你们饭碗,没有我你们都得饿死”,要不然就是说这些客服人员服务不好,他的客户向他投诉等。渐渐地客服人员对他说的话置之不理,通过行动与他对抗。后来,凡是小李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户服务人员都一拖再拖。最后,这些客户打电话给小李,并把怒火发泄在他的身上。由于后继服务不到位,小李的续单率非常低,原来的客户也都让其他业务员抢走了。小李在公司待不下去了,就只好选择辞职。
每一个员工的成绩都是在团队的共同资源中创建的,离开了团队就等于鱼儿脱离了大海,不再有自己的天地和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到团队中,不要把“你”“我”分得那么清楚。在协作的人员中处于弱势的人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共同的工作中去,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就采取观望的态度,应该具备奉献的意识,而且自己既然是团队中的一分子,就有责任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如果谁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其他人就需要付出更多,而且取胜的把握也少了几分,因为只有所有人都发挥出自己的能量,这个团队才是一支顽强的团队。
很多事实都告诉我们,合作是想要获得成功的必然趋势,作为员工来说,能快速有效地融入公司的团队中,同事间能达成最有成效的合作是老板们想要构建的一种企业文化,因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作模式。
有人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却能有完美的团队。这代表着团队力量的强大,团队合作所能产生的效应是非常巨大的。合作就是将所有人的力量聚集起来以得到一个最满意的答案,如果公司的所有员工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愉快地合作,得到的成绩必然会令人满意。
1+1能产生大于2的效果,怎样才能使产生的结果最大化,至于结论是2,是3,或是6,还是更大,这就要看你希望它是多大。据统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中,因协作获奖的占2/3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奖占41%,而现在则占80%。
满怀忠诚上路
对于员工而言,忠诚于你的公司,得到的不仅仅是企业对你更大的信任,你的所作所为还会让人感受到你人格的力量。如果你背叛了企业,你的身上将背上一辈子擦拭不掉的污点,损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忠诚是生命的润滑剂。忠诚的人没有烦恼,也不会因情绪的波动而放弃对工作的努力,坚守着生命的航船,即使船要沉没,也会像英雄一样,在歌声中随着桅杆顶上的旗帜一起沉没。
有句话说:“一盎司忠诚等于一磅智慧。”意思是忠诚比智慧更重要。
在老板的眼中,忠诚比才能重要10倍甚至100倍。所以,许多老板宁要一个才能一般,但是忠诚度高、可以信赖的员工,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极富才华和能力,但却总在盘算自己那点小九九的人。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公司,忠诚于老板,这是一个员工的高尚品德。
如果一个员工认为工作只是给老板干的,拼命工作仅仅是为了拿一份属于自己的工资,那无论是朝九晚五还是三班倒,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因为他没有更高的追求,仅仅为了挣钱,为了养家糊口而已。可以断定,这样的员工永远也不会有惊人的业绩,也永远不能成为一个老板赏识的优秀员工。
作为基本的职业精神,忠诚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营结果。在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忠诚不是一句空话,而应体现在员工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是否把公司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捆在一起?
你是否把公司的利益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而不是明哲保身、推卸责任,即使老板不在的时候?
何亮是一家IT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一天,他到一家销售公司联系一款最新的打印设备的销售事宜,因为是一款定位为大众化的新品,并且厂家即将开展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对经销商的让利幅度也非常大。何亮决定在媒体大量宣传报道之前同一些信誉与关系都比较好的经销商敲定首批的订量。
不巧的是,同他一直保持密切业务关系的那家公司的老板不在。当他提起即将推出的新品时,一位负责接待他的员工冷冷地说:“老板不在!我们可做不了主!”
何亮没有办法,只好悻悻地走了出来。
他来到有业务联系的第二家公司。不巧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也不在。接待他的是一位新来不久的女青年,不仅面容姣好,工作也特别有热情。当得知何亮是来自一家著名的IT公司的销售经理的时候,她立即表现出了一个公司员工应有的热情,马上倒了一杯水给何亮,还主动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何亮向她说明了来意,她以自己刚刚学到的营销知识,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无论如何不能因为老板不在就让它白白溜走。她主动要求第二天就给他们公司送货,其他具体事宜等老板回来以后再由老板定夺。
结果很清楚,第二家公司的员工由于那位女员工的热情接待,为公司促成了一桩生意,这款产品在本市整个市场上只有该公司一家经营,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了近3千台,为老板净赚了6万多元。
而第一家公司的员工却因为老板不在而错失了很好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