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我要到那不知名的地方(1)

之四:我要到那不知名的地方

1971年吴丰山在自立晚报以《台湾农村的黄昏》为题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指出农村的年轻人口大量外移到都市,农业人力成本提高,经营艰难,可是政府政策的方针为扶植工业牺牲农业,农村日趋凋敝,犹步入黄昏。那些年台湾民间歌谣甚为流行,词曲无甚创意,大多直译自日本歌曲,但反映了当时农村年轻人口涌入城市,生计艰辛、迷惘感伤的心境,流浪悲情、声声血泪,这种来自底层的歌声,吟咏于街巷,听来却感人肺腑。

隔年我在中研院申请了一个农业经济的研究计划,用统计抽样的方法调查当时农村的生活。为了做成问卷,我经常深入各地农村,甚至远访东南岸实地了解情境,以抓出调查的核心问题。我会申请那项计划,是想了解台湾社会的变迁,也借此让一些关心社会的知识青年以调查名义进入农村,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

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一方面城乡人口在大量流动;另一方面,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电气化,铁路全面动工,高速公路也尚未铺设完成,公共运输供不应求,交通非常混乱,西岸南北交通陷入一片混乱。尤其搭乘夜车,就像在逃难。火车进站之前,无数乘客便挤在月台边蓄势待发,火车未停,有人便从车窗抛行李占座位,甚至从车窗爬入车厢。争吵对骂声此起彼落。有个冬天的夜晚,我好不容易挤到车厢门口,车内一个文质彬彬穿西装打领带的中年人,正用力把一个老人拖离他的座位,老人也反手抗拒。

这段时间,我反复在思考知识分子与其他人的差别。由于深入各地调查,经常借宿农家或庙宇,游走于茶肆酒楼,或独行乡野,或星夜赶路,我真切接触到社会底层的声音,看到不同阶层的生活。同时,我回到大学校园,又与各种专业各种年纪的知识分子近身相处,有时与学生一起去农村或山地,更清楚观察到知识分子与庶民两种阶级的文化差异。

即以歌谣来说,流传于底层的歌谣,与当时流行于知识分子中的校园民歌,两相比较,谁都会立即感受到两种文化明显的差异。

同样带着悲伤,但校园民歌虚飘飘地游离于真实世界之上,与基层歌谣的辛酸沉重,大相径庭。校园民歌即使描述的是知识分子的生活故事,亦只有想象没有实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