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找寻教育的起点(6)

霍特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曾陷于德国集中营之中的人,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在营中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愚钝、傻笑、无意识地配合和同意。战后他从集中营里出来,在各地工作时,发现非洲殖民地的"黑人乖小孩"、美国南方的"温顺的黑鬼"和他在集中营里表现出来的人格一样!受支配者假装这种人格,一方面可以取悦控制者;另一方面也能满足部分人类尊严的欲望,通过表现得更笨或者更无能,拒绝控制者利用他们的才智和能力。这与学校里发生的情形不是很类似吗?面对学校管理者、教师的询问和质疑,很多学生就是用"我错了,对不起!""我不会"或者沉默来应对,当学校面对一群始终保持沉默的学生时,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

教育,要找寻真正的起点。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谨慎判断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价值。

有人认为,教育使得孩子越来越聪慧。事实上,人类生来就是智慧的,人天生就是会提问题、会回答、会解决问题的动物。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他们生下来就很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他们变笨。

有人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段受苦的旅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很多教师常以这句话来鼓励学生"吃得苦中苦,才能做人上人"。其实,这样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如果是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投入进去之后废寝忘食,满脑子都是兴奋和激越,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会感到痛苦的。痛苦的事情总来自意愿之外,是自己不愿意但不得不去承受的。如果学习是这样,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认为,学校和教师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帮助学生学习。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有的时候,学校和教师不做比做好,做了反而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的依恋度。

有人认为,学校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是最重要的知识,学生一定要学好,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但事实上,知识本身是可变的,几年前在学校里学习的一些知识,现在可能已经变得不切实际或者没有用了。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未来10年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10年之后社会上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了。既然无法预知哪些知识是未来最需要的,当然也就不能事先教导。教育所能做的,就是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