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安慰你的,别人却不见得会受用

我们工作室的主旨是帮人对过去的自己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新的生活。一天,午餐时,全工作室的八个人坐在桌子前,每个人都要轮流谈谈自己那些不向人求助就无法完成的事。轮到我时,我提到了自己想写的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帮助别人使他自己和他的亲人朋友度过困难的时刻——即那种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的时候。

我的话音刚落,团体中一个说话很温柔的计算机工程师布赖恩大声问我:“你的意思是,你要告诉别人和一个姐姐刚被人杀害的孩子说些什么吗?”这话让大家全都停止了用餐。

我们认识布赖恩已经很久,他是在我们公司在亚特兰大逐渐发展成专业工作室期间结的婚。但没有人知道,当布赖恩还是个小男孩时,他的姐姐惨遭杀害。

他没有告诉我们细节——其实细节并不重要,但他却说出了一件令我永远也忘不了的事。他的声音带着沉积已久的愤怒,脸上则显露出未曾消却的伤害。他问我:“你认为大家能从中学到什么?”

“当有人难过时,该说什么或是不能说什么。”我试图向他解释,但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插嘴说:“你的意思是,假如你有亲人死了,你希望别人不要同情你。是吗?”

“同情?”我问。

“没错,同情。”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你知道,就像别人试着告诉你,他们替你感到难过。可是,我才不要他们的同情。我只希望他们不要管我。”

突然,他的太太谢丽尔发出压抑的抽泣声。他们结婚一年多,也经历了新婚夫妇常有的情形:直到婚后才发现对方原来是这样的人。

“这就是每次当我沮丧的时候,你却让我独自呆着的原因吗?”她问。

“呃,是的。”布赖恩说,“我不想让你觉得我只是坐在那里,毫无意义地为你难过。我走开,是因为我觉得你需要的是一个人独处一段时间。”

“我的老天!”她说,“你把同感和同情搞混了。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大家试着让你知道他们有多伤心,而且他们心情也很不好。可是你却以为他们是在同情你,或是认为你无法面对这件事。”

现在,布赖恩发现妻子是对的。以前每次当她难过时,他不但没有抱着心爱的女人,让她知道她沮丧他也不会好受,反而会走得远远的,完全没有给她任何安慰。他后来告诉我们,那天,在姐姐死了这么多年后他重新面对这个不幸,不但意外地帮他治疗了旧伤,还挽救了他的婚姻。

我们可能都听过这句话:“把你想要的也给别人。”以布赖恩的 例子来说,他给太太的,是他以为她需要的——独处的时间。因为这是好久以前,当他的情感世界瓦解时,他最渴求的。没有了姐姐,他要的是安静,而不是一大堆好心人告诉他,他们有多难过。他那时还是个孩子,不懂他们这么做只是想安慰他。他感受到的是大家太过笼统的同情。

布赖恩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当你沮丧时,不管年纪多大,要是有很多人在你身边说他们有多难过,可能只会令你觉得自己很可怜。

从那天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试着阻止自己说出那句老话:“我为你的失去感到很遗憾。”

我试着停下来,如果我认识死者,我会说:“我也会想念约翰的。”

若是希望能说得特别点,你可以说:“我无法相信事情就这么突然发生了,我们上周还很快乐地在一起。”或是简短地说出那个人曾经对你的帮助,如:“你父亲教过我……这让我一辈子都受用。”

你要避免程式化的安慰 ——尽管这意味着当你思考要说的话时,你会迟疑或感到很笨拙,但对方会明白这是出自于你的诚意,因为你用时间连结彼此的心,而不是丢给对方一句泛泛的陈词滥调。

如果你不认识死者,但你是他家人的朋友,你可以这样说:“我无法想象这对你是多么大的打击。”或者可以说:“我很早就想认识你的萨拉阿姨,什么时候你想跟我谈谈她,我都愿意听。”

因为失去,我们成为今日的自己。我们对待死亡的方式,会影响我们一生的人际关系。在分享了压抑多年的痛苦后,布赖恩让太太了解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他在她痛苦时走开并不是因为不关心,而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试着提供给她那些他以为她想要的。

我们在不同的家庭和文化中长大,对死亡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人生经验会使别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安慰我们。但是当我们沮丧时,很容易就会忘记,某些人可能是因为有别的理由才不陪在我们身边。了解这点,你就会感激他人的良苦用心,而这永远都不会太晚。

举例来说,在某些文化中,人们会以提高声调来展现他们的热情,而不是怒火;有些家庭不允许成员掉泪,因为他们认为哭泣代表软弱;还有的家庭不管问题是什么,都承袭了同一座右铭:“处理它就可以了。”

不过,有时候,文化差异与我们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事物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就如谢丽尔那天所发现的:我们在向人提要求时,并没有表达得很清楚——因为我们以为对方会了解。

“误解”其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契机,让我们有机会跨越沟通的鸿沟,发现双方看世界和表达需求的方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背后可能有难以言说的隐痛。现在布赖恩学到了,当妻子难过时,他其实并不需要说什么,因为她所要的,只不过是被轻拥入怀。

■疗伤笔记

对于误会的发生双方一定都有责任,一个不愿询问清楚,一个不愿表达清楚。同样经历撕心裂肺的伤痛,有人愿意独处,以自己的方式自己来舔伤口,而有人则需要被人反复地安慰。这时,如果你愿意伸出爱之手,不妨先了解清楚对方的需求。爱的前提是理解,没有理解,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去“示爱”,结果可能是带来更多的伤害。有时花上几分钟询问清楚,可能会避免或化解关系中长期郁积的心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