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自由与界线(4)

记得老师在小应和其他孩子数不清的谈话会中,最常用的语言就是:"你的意思是不是……他的意思是……"当他搞清楚别人的行为其实不是针对他的,或者只是开开玩笑之后,常会不好意思,有一次还毕恭毕敬地主动向对方行礼道歉。

一天一天的过去,这孩子脸上的线条愈来愈柔和,开始有朋友,也开始做他自己喜欢的事--修理东西。

这学期他开始学国语,从注音符号开始。他说写字比拿老虎钳辛苦,只是他不想当个文盲,只好忍耐一下。我们想,如果他愿意,以后要送他到修车店当学徒,说不定可以有好的发展,这也算是美事一桩。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学苑屡见不鲜。

有一次,二年级的耀辉,把一年级的小威骗到厕所,要挟他做一件事。小威说:"我不怕你,我会找你开谈话会。"娇滴滴的宛儿被同学排挤了,马上恨恨地说:"好!我要找你们大家开谈话会。"谈话会好像变成孩子们的护身符,因为他们从经验中知道,正义会在这里找到。

宣宣把泥土投到恩恩的鱼缸里,双方在谈话会中谈好赔偿办法,淑贞老师就开车载他们到鱼店,买"同样大小、同种类的金鱼两只",还陪着宣宣洗鱼缸。小树儿因为要报复诚诚,出手打坏了农场的菜苗,就被赶出农场--原因不是他不可以生诚诚的气,只是他生气不可以殃及别人。

这样的谈话制度,是学苑的老师和孩子们想出来的,刚开始,我们学苑的孩子还会打架。当然,打架总是拳头大的、出拳狠的人赢,这对弱小的孩子不公平。幸好我们学苑有个"生活讨论会",任何人有事都可以在会议上谈。创校没几天,打架这个问题就被提到生活会议上讨论了。孩子们谈到面对暴力的感觉、身体的疼痛、心里的委屈……觉得一定有比拳头更好的解决方法,于是就有"谈话会"和"学苑法庭"的设计产生。

有人怀疑这有用吗?我们的经验,是当孩子处于被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他们总是合理而且具有深切的同情心。如果谈话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要用拳头?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