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地,在知识教育实践上,认知发展的理论便引申出如下的原则:讲地理,从小孩生长的街道村里,县市以至省国;讲历史,经常以今证古,以古说今;讲数学,由问题分析而推理演绎,由具体而抽象;而教语文,以具体情境去揣摩语音串(sound sequence)的意涵。
比较是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化的手段。深入掌握特例,以特例为"比较的基准",扩展至一般,学得的知识才能广阔而深远。例如要在脑中形成对地表里程大小的整合图式:一个喜欢玩地球仪的小孩,或许会取地球半径约六千公里作为理解距离的比较基准,当他读到尼罗河长为六千六百四十八公里,他会把尼罗河长与地球半径相比,只略长于地球半径。更进一步的同化是试想:将尼罗河沿赤道拉紧,因地球半径约六千公里,赤道长为地球半径的2π倍,即约三万八千公里左右,那么尼罗河长约为地球一周的六分之一长还多一点。又一个住在台湾熟悉台湾地理的小孩,也许会取台湾岛长五百公里作为比较基准,而当气象台报告台风中心在台湾东方约两百公里时,他会把台湾岛长五百公里拿来相比,对于台风大体还有多远,心中便有了概念,不然两百公里是个死的数字,如果进一步他听到台风中心的时速及进行方向,那么他对台风来临的动向,会有更清楚的估计。
比较基准的选取,是属于个人的。每个人因自己的环境、经验、兴趣、着眼点的不同会使用不同的比较基准。比较基准若由教师或他人来提供,则失去了生气,失去它的同化力,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前例中有人以台湾岛长及地球半径作为不同阶秩(order)的里程比较基准。另一个人,则可能喜欢选取台湾至大陆最近距离一百五十公里及中国全境直线距离最长为五千公里作为比较基准。比较基准的选取依赖个人的经验与偏好,别人是不能越俎代庖的。
儿童的比喻,其实也反映了他们用旧经验来比较新事物的学习方式。几十年前,乡村的小孩初次看到飞机会大叫:"哇!好大的蜻蜓!"(本书原句为"飞机像蜻蜓,飞在天空中!"经儿童文学作家林真美指出语句不像小孩言语,本书作者从善如流依其建议修改)因为蜻蜓是他原有经验中亲近而有感情的小动物。今天都市的小孩从小看现代战争的图书影片,飞机反而是他耳熟能详的东西。当他去到乡间,初次看到一群蜻蜓飞在天上,他则大叫:"啊!好多的飞机!"不同的两种儿童的惊喊,所显示的意义无非是人已远离自然的母体,但在认知发展上则清楚说明比较的基准是蜻蜓还是飞机,原依赖于人本身的经验,无法假手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