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田园诗之外(2)

自然主义所揭示的不是单纯地回归自然,依循自然。事实上它是在摆脱人为的干预,在质疑君权与神权的宰制。自然主义孕育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回溯于西方人道主义的传统。

同时自然主义把人看作自然的成员,尊重自然所赋予个人成长的认知程序。宗教与国家教育的目的不可干扰这天赋的顺序,把个人发展压制在宗教与国家的组织意志之下。

就这种意涵来说,自然主义是等同于人本主义。但深入追究,人本主义的涵咏面却超越自然主义。

在自然主义的观点下,人从宗教与国家的社会组织中挣脱出来,被描绘成和谐安详地熟睡在自然怀抱中的婴儿,衬托着田园风景的人物。可是人的历史不是一首静态的田园诗。正好相反,自然之对待人不是永恒的母爱,不是满溢乳与蜜的温乡。人因偷吃智慧的禁果,被逐出伊甸园,面对的是自然严酷的考验,由此发展出智慧,才突显了人的存在。人本主义不是平静无波的"天人合一",不是梦幻童话中的"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是动态而辩证的,是包含着人探究自然,开创文明的整部披荆斩棘的珍贵历程。如果人本主义只倡言崇尚个人,尊重个人,却让每一个个人都变成温室里安详微笑的花朵,那么花朵的笑靥顷刻之间便要冻僵,"人"顷刻之间便要消失,不再成其为人。

七、辩证分析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对认知发展的研究深化了卢梭、巴士铎的自然主义,把自然的制约与人智慧的发生,以辩证的观点加以探讨与刻画。人不是静态地嵌在自然的图画里,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的哺乳。人的智慧(intelligence)发展不是康德的先验论,不是洛克的经验论,也不是单纯的由刺激导致反射(S → R)的联结主义(associationism), 而是同化(assimilation) 与顺应(accom-modation)的辩证过程。皮亚杰指出现实世界的材料经过处理与改变,结合于人的认知结构(或称之以图式scheme)之中,这便是"同化"。当外界的材料绵绵不断地输入,人须借现有的认知图式去同化它们,才能察觉出它们的意义。人的认知图式同化了外来的刺激,便得到认知上暂时的平衡。假定认知图式一时无法同化外在事物的刺激,原来的平衡失去了,人便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或创设新的认知图式去同化新的事物,这则为"顺应"。皮亚杰说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