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面临的困境
公司的创新能力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为保持和增加利润,企业对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第二,由企业内部实施的创新努力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这两个因素集合在一起,使大公司的创新工作面临着困境。
创新中的“红皇后”效应
艾丽斯气喘吁吁地说:“唉,在我们国家,如果你跑得很快,跑得很久,肯定早就跑出这块地方了,哪会像这样原地踏步。”皇后说:“你们那是一个慢节拍的国家!到了这里,如果你还是像原来的速度那样跑,你就只能呆在一个地方。如果你想去别的地方,你必须跑得至少比原来快一倍!”1
尽管企业内部拥有许多研究人员,他们不知疲倦地日夜研究创新项目,但是依然难以用创新来实现持续的增长。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研发成本日复一日地增长,投入产出却越来越下降。即使为公司内部的研发活动注入更多的资金,企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卡夫食品公司每年投资近4亿美元,组织2100多名员工开展研发工作。尽管如此,公司的研发工作所能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在科技领域和消费品生产领域普遍存在。
还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新产品开发期过去通常为48个月,新款汽车的生命周期则长达6年。可是现在,从概念形成到投入生产的时间减少到24个月,有些行业领头羊(例如丰田汽车)新产品开发周期仅为12个月。在消费电子市场(比如手机、数码播放器等),产品生命周期往往只有几个星期。
全球化加速了这一进程,因为全球市场培养了全球竞争者。像韩国的三星公司(生产手机和电视机),泰国的塔塔公司(生产汽车),中国的联想(生产电脑)等都下大力气推出创新产品,但是他们的成本却很低廉。这就使得许多产品都加速了商品化的进程。
迅速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内部创新投入产出率的降低,再加上来自全球的竞争,这些因素使得创新领域出现了“红皇后效应”,那就是公司为了保持市场地位,不得不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本。
著名企业家戴夫·贝莱斯曾经进行过一个简单的模拟,说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公司增长的临界效应。假设一家公司每年盈利5亿美元,从戴夫·贝莱斯的模拟中可以看出:如果行业发展速度每年提升10%,公司每年推出的新产品必须增加50%才能保证公司收益的持续增长,在未来10年中每年盈利5亿美元。这项模拟还没有把创新投入产出比的降低和新产品和服务市场风险增加的负面影响考虑在内。而这两种影响在许多行业都明显存在。因此,仅仅是一个不利因素(即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就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如果公司希望年增长幅度保持在4-5%(这只是一种十分温和的增长幅度),那么公司面临的创新挑战简直就是难以应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