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眼光看,这种弯弯绕的解释,或许可以说明孟子为何不骂庄子,但是却不能说明庄子为什么没有骂孟子,——难道真像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说的,庄子虽然披着道家的衣衫,胸腔里却跳动着一颗儒家的心;或者,庄子本来就是儒家圈子里出来的人?不太像。持此解释的人主要来自儒家那个圈子,他们是太“多情”,太“高看”、“正看”庄子了。
还有人认为,庄子追求的是逍遥出世、远离政治,孟子追求的是积极入世、参与政治,两个人在思想上虽然是水火不相容的死对头,但在行动上却相互不妨碍,尽可以各干各的事儿,各走各的道儿。因此,二人也就没有相互骂对方的必要。
此外,另有人好像从音韵学上找到了依据,认为“庄”与“杨”、“周”与“朱”,在古代分别是相近的发音,再加上杨朱和庄周的思想在儒家看来是很接近的,所以孟子所骂的“杨朱”很可能就是“庄周”其人。
特别有意思的是,对于庄、孟的“失之交臂”,后世有的儒家信徒很替庄子感到惋惜。他们认为,以庄子那么超凡出众的才华,如果能面对面聆听到儒家圣人先师的教诲,那么他必将成长为一代名儒,甚至不一准还能成长为“孟子第二”呢。遗憾的是,往前说,庄子晚生了孔子一百多年,没能赶上,以致永远错过了当面向孔子求教的大好机会;而在当时,庄子又没有能够与孟子见上至少一面,请孟子这位圣人堆里的“二号人物”,帮助他纠正自己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于是,庄子也就不幸成了一个虽然极有才华,但却极不正经的异端,只会在那里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专挑歪门邪道走。唉,庄子真是可惜!
刚看到这种说法时,我差点笑出声来。后世的儒家信徒,尤其是从宋代开始,他们的自我感觉怎么就那么好!在我看来,别说庄子没有与孟子见面,就是他真与孟子见着了,还指不定谁居高临下、谁教诲谁、谁帮谁改正错误呢!甚至,以庄子的辩才和“智商”,一番言语相搏之后,说不定他还能把孟子从“正路”引到“邪路”上去呢!当然,我这里只是开个玩笑。
老实说,对于庄子和孟子处于同一时代,但却没有直接交手或隔空叫阵这个“谜”,我也没有答案。背后的原因,大家尽可以去猜,关键是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或许,如朱熹所说的那样,这种现象确实是由二人彼此相距遥远、互不相知造成的?谁知道呢。
不过,换个角度看,庄、孟虽然没有直接地面对面过招,也没有互相指名道姓、隔空叫阵,但并非没有发生间接的交锋。这种间接交锋的体现是:围绕某些共同的问题或共同的人物,他们二人分别表达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孟子不仅经常赞扬传说中的儒家圣王,如尧、舜、禹等人,而且尤其推崇在他之前的孔子,具体表现是他一方面言必称孔子,另一方面更明确把孔子树立为圣人队伍中的“集大成者”,也就是最拔尖的圣人。然而,正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孔子以及儒家的古来圣王,在庄子笔下,他们的正面形象和光辉人格却要么大打折扣,要么被批得惨不忍睹,要么完全遭到颠覆,以至于轰然倒地。你越高举什么,我越攻击什么,——从我们这些后来者或局外人的角度看,庄子这难道不是在与孟子唱对台戏,甚至“明目张胆”地挑战孟子吗?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在前面开了不少儒家人物尤其是孔夫子的玩笑,这并不是我对孔子本人大不敬,要说他的坏话,而是因为:第一,正如研究道家思想的著名学者陈鼓应所说的那样,对于儒家的一些主张,比如君臣父子、尊卑贵贱、君子小人那些玩意儿,我本人确实非常不喜欢;第二,可能是长时间读《庄子》读“中毒”了吧,正如书中每每出现的情形那样,我在写作过程中,也总是不由自主地顺手拿孔子当个“反面材料”,借以衬托出庄子的人格风貌。因此,如果本书后边还有开孔子玩笑的地方,请读者千万别当真,尤其请信服儒家的读者千万不要怪罪,——观念不同而已,讨论问题而已。所以别紧张,放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