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复 定 律 在重复中强化,从强化走向成功(2)

由于列文·虎克只懂荷兰文,对其他文字一窍不通,因此,他没办法参考科学技术的著作(这些著作都以拉丁文为主),他只能靠自己摸索。经过辛勤劳动,列文·虎克终于磨制出小小的透镜。但由于实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个架子,把这块小小的透镜镶在上边,这样看东西就比较方便了。

后来,经过反复琢磨,列文·虎克又在透镜的下边装上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以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照出所观察的东西来。这就是列文·虎克制造的第一架显微镜,它的放大能力相当强,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

这次成功激励了列文·虎克,他十分高兴地察看一切。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还不够好,于是又不断打磨镜片。几年以后,列文·虎克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显微镜,他的技术越来越完美,以至于制出的显微镜能把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打磨镜片,一干就是60年,列文虎克的成功得益于他不断地重复这一行为。不断地打磨,使他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使他制造出来的显微镜越来越先进。这就是重复定律的极好体现。它告诉我们,想要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就,就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湛的能力,才能不断超越极限,创造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重复,这绝不是十次、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简单的重复,没有实效的重复意义不大。重复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比如磨刀的时候,不断地重复地磨,不仅不能把刀磨锋利,相反会把刀磨哑了。其次,重复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变为自觉的、经常性的行为,有句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无效的重复。这样的重复才是有效的,才是有价值的。

启示3: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总览古今中外,人们对“勤奋”这一品质称赞不已,如“天才源于勤奋”、“勤能补拙”、“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有句俗话叫“熟能生巧”、“笨鸟先飞”,也是对“勤奋”的一种称赞。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脑子不聪明而抱怨,要知道脑子是越用越灵的,手是越用越巧的。无数事实证明,只要勤奋地学习,不断地练习,你就能走向成功。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善于并敢于使用“勤能补拙”和“熟能生巧”两种武器,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是“笨拙”的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善言辞,诺贝尔并非天才儿童,陈景润小时候非常木讷,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打理,霍金瘫痪在轮椅上,但依然可以通过勤奋取得伟大的成就。这些人在各自领域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努力,获得了真才实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可是他小时候天赋也不高,学习完全靠勤奋。有一天,他在家里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重复读了多少遍,因为他的记忆力不太好,一直没背下来,于是他不停地朗读那篇文章。

当时有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读完书去睡觉了捞点好处。可是等了很久,曾国藩就是不去睡觉,他还在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充满怒气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贼把曾国藩读的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便扬长而去。

与曾国藩相比,贼是聪明的,因为他听曾国藩读那篇文章,就能背诵那篇文章。然而他只能成为贼,成为投机取巧之人,而曾国藩却成了广受敬佩之人。

学习知识是长期积累的,我们不停地学,才会不停地进步。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人变得知识渊博、富有智慧;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努力,才会让自己拥有真才实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充满智慧、拥有了不起的才能或取得伟大的成就时,无需羡慕太多,因为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样能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