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有韧性地去爱”(2)

么孩子就会读出父母的纵容,进而迸发出更大的破坏力。而如果对好的习惯、好的行为,父母反而视而不见,则会抑制孩子“好的一面”再次重现。

孩子还小,他们需要从父母的态度中明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父母的教育,很大程度就表现在“态度”上。

博博的成长过程中,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一次,恰巧我去他家做客,刚进门就遇到这样一幕:妈妈倒了一杯他最喜欢的果汁给他喝,由于顽皮,他啪的一下就从妈妈手中把杯子打落在地。果汁瞬间洒了一地,杯子也碎了。妈妈见状,连忙微笑着解释:“这孩子实在是太顽皮了,力气也够大的了,我端都没端住。”随后,她又赶紧拿出扫把,将破碎的玻璃片收拾起来。而在这一短暂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则莫过于博博。我观察到,博博的眼神从杯子破碎时的惊恐,转而变得平静,及至看到妈妈打扫残局时甚至已经有点得意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博博妈向我抱怨道:“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了,越来越爱搞破坏了。现在的孩子既打不得又骂不得,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你说,这孩子该咋管?”面对博博妈的困惑,我只能无奈地告诉她:问题依然出在你的身上!的确,我们不可以打孩子,更不可以口出恶语地去骂孩子,但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你却一直没有用。那就是:给孩子明确的态度 好的行为,要给予欣赏的态度;坏的行为,则一定要给予反对、不喜欢、不欣赏的态度。

就拿刚才博博由于顽皮打翻杯子这件事情来说,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严厉惩罚孩子当然是不对的,但如果父母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或者是错误地采用了“欣赏”态度,那问题就会变得严重了。

先来看博博妈在事情发生后的那几句解释的话:“太顽皮了,力气真够大的 ”这样的评价,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别看孩子小,但他们辨析父母语言的能力可大着呢,看着妈妈微笑和蔼的神情,听着妈妈柔和的声调,他们自然读出了妈妈语言中那暗含的“欣赏”意味。再来看,妈妈随后赶紧收拾残局的行为,在还没有向孩子说明“你错了”时就把问题赶紧解决了,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所造成的麻烦有多大吗?错误的行为,却得到了欣赏和纵容,可想而知,同样的错误会不会再次发生,孩子的顽劣个性会不会得以继续繁衍生息。

错在哪里?错就错在问题发生后,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没有用态度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

在接下来的聊天中,我给博博妈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下次,孩子再有什么错误行为发生,你既不需要训斥也不需要责打,只需要沉默上几分钟,坐在孩子的“肇事现场”先别动,即便孩子如何辩解你都继续保持沉默。随后处理问题前或处理问题后,你一定要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你给妈妈造成了一些麻烦,希望你下次能小心点。

总结一下也就是:一,沉默;二,等待;三,说明。

为什么要沉默?因为相比其他责罚方式,沉默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最能明确地向孩子表达“你错了”的信息。这可以表明一种明确的态度 反对。

为什么要在“肇事现场”先别动?因为太过迅速地替孩子处理麻烦,留给孩子反思的时间就会过短,这不利于孩子更为深刻地认识到错误。几分钟的等待时间,恰恰好。

为什么要说明?因为简短的语言,最能直接表明父母的态度,给予孩子更为明确的信息。(注:对于年龄较小、没有掌握做事方法而犯错的男孩,如不知道如何倒水而把水倒洒了等行为,最适宜的说明应为“告知方法” 如“现在妈妈来教你如何正确倒水。”)

一段时间后,博博妈给我打来电话:“博博现在顽皮的个性收敛多了,也不那么容易犯错了。”直到现在,我们都很庆幸,庆幸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并用最正确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多年的教育工作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