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事件"凸显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困惑(6)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人类的个体理性不是社会理性形成的基础,那就会认为,推己及人的伦理方法是具有"强烈的主观偏好性"或"理性无能"的。

5 当代中国人道德理念困惑的一般透视

综上所述,由"孔子诞辰事件"凸显的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困惑是道德哲学层面上的疑难问题。这种道德理念困惑在国人的实际生活中,就表现为"不感恩事件"所凸显的国人道德实践困惑。从不同视角探讨国人道德理念困惑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答案,是笔者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但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本书写作的主旨,这里有必要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对国人道德理念困惑问题作一个一般性的透视或概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关键措施是扩大公民自主权利

中国从1953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由中央计划部门将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全部集中管理起来,然后由中央计划部门根据社会分工生产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每个人的就业岗位,并指令每个人或每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投入什么、投入多少,个人消费什么、消费多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统购统销制度。在严格的或标准化的统购统销制度下,任何自作主张,要求自主择业、自主生产、自主交换、自主定价、自主消费的行为,以及追求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违法的行为。这种旨在实现社会平等而限制个人自主权利的计划经济制度,所要求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只能是由官方学者或国家管理者,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来制定的,而不可能通过个体理性来形成。其所制定的道德原则,也只能是"无私利人"、"无私利集体"、"无私利社会"的经济道德,而不可能是体现个体权利意识或自主意志的人格道德。并且,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重合的,所有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行为。

30年的实践表明,由于计划经济制度抑制了个人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利和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因而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饥馑,数千万农民被饿死,以至于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沿"。这是促使中国明智的领导人勇敢地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恢复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种自然经济秩序)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和市场游戏规则(市场法律制度),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和现代宏、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制定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其主旨是通过扩大企业与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主选择权利,借以形成市场机制,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赋予企业和个人一系列的自主选择权利,包括自主支配产权、自主择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定价、自由交换、自由竞争、自主选购消费品,自主满足自己的需要。特别是鼓励个人或企业,在不损害他人自主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条件下,追求个人最大收入和企业最大利润。在这种有法律保障的自主选择、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就会形成一种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这种价格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以产权明晰(自主产权)和扩大自主选择权利为核心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仅实现了各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平衡,而且促进了国民财富的大幅度增加。其重要标志,一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而使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匮乏、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二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不仅使绝大多数民众摆脱了贫困与饥饿,而且使全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小康水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