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序二(1)

序 二

国乡老友今年夏天让我品读他的这部慎思明辨的著作,希望我提出修订意见,并叮嘱我作一篇序言。

我告诉他,深奥的经济学和伦理学于我来说是门外汉,鄙人决无资格改易文字和撰写序文,再说在名家茅以轼先生的序言之后再写些什么,必定是狗尾续貉。

国乡答道:茅先生是从行家的角度写,请你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写,二者并行不悖。

我素来敬佩国乡的为人和学问,他的吩咐与期盼,我岂能推卸,因此只能从命,在此谬发妄言,诸乞鉴宥。

我敢担保,本书是国乡一生最精粹的著述,也是他在长达60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对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伦理思想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与个人生活的影响,进行长期观察与思考,所达到的一种深刻而系统的理论思维的结晶。

它虽然是一部寻常的学术著作,渊源于作者焦心苦虑的构思;然而,它又不是一部常见的学术著作。它的一大半来自苍茫大地,是千百万饥饿农民和劳苦大众的呻吟,另一半则来自炼狱者深沉的问难与呐喊,是雕肝琢肾的章句。

为了领悟本书的含义,我建议,读者不妨先从阅读"后记"开始,然后再读正文。

这是因为,当下的青年人很难理解,王国乡为了笃信一条无可争辩的经济学定律--土地报酬递减定律,竟被戴上"极右派分子"、"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遭受牢狱之灾,由此挨上了20多年伤心惨目的生活。窳败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狰狞的意识形态差一点让他死于非命。幸好"四人帮"垮台,他赶上了胡耀邦的开放改革时代,从而摆脱政治贱民的身份,渐渐恢复学人和思想者的角色,终于可以重新探索他所心醉魂迷的经济学、美学和伦理学原理了。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较为宽松的学术环境下,国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展现。他一连发表数以百万字计的科研论文和学术著作,在学界脱颖而出,自成一家风骨。他从土地报酬递减定律入手,进一步研究择优分配原理和等边际伦理原则,并对计划经济的道德观发起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伦理与道德伦理思想。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一书,则聚凝了他对于解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和市场经济道德建设问题的独特看法,有不少原创性的思想火花,进而从深层次的角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道德前景(人格道德与经济道德)进行理论探索。

私见以为,凡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道德伦理问题有所关注、有所思考、有所困惑、有所研究的人不妨读它一读,哪怕翻读若干章节也罢。我的愿望是,以国乡这部书为契机,业界能展开广泛的讨论,对什么是中国人的自主权利的道德边界问题大体上达成一个共识。我相信,国乡的见解,是迂论还是邪说,是持平之正论还是无稽之谬论,"历史老人"迟早会给出一个公道的结论。

作为本书的初始读者和非专业工作者,我以为,国乡提出的以下五个方面何妨予以更多关注与思考:

(1)计划经济道德观与市场经济道德观的本质区别何在?

作者通过两个案例分析和23个伦理学质疑阐明,计划经济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个人应当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无私奉献自己的劳动成果或经济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市场经济道德观的基本原则,则应当是在尊重他人自主权利的前提下,维护个人的自主权利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两个平等的自主权利人之间,一个人奉行无私利人的道德原则,向对方奉献自己的财物,必导致对方损人利己,因而,这两个人都是不道德的。因此,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实行"自利不损人"的道德原则,才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博爱、公正、自主、和谐的生活方式。而所谓"自利不损人"的道德就是肯定个人实现自主权利,应当以不损害他人的自主权利为道德边界。

(2)在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