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序一(1)

序 一

1997年我出版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这本书经过两次大改动,出了第三版,销量突破十万册。有些地方政府和大专院校拿此书作为思想工作的重要参考书。殊不知这本书的写作是由于王国乡的开导,我才从事道德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在1985年前后,中国准备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但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和传统计划经济的道德非常不同。我感到需要对此做一番研究。不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经济的推行必将遭遇极大的困难。但是我困惑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讲自利的理性经济人之上的,而道德是反自利的。这二者如何能统一起来。难道市场经济就不需要讲道德吗?

我认识王国乡最早是在1982年全国第一次数量经济学年会上。以后我们经常交流经济学方面的心得,但我并不知道他对伦理学有研究。在80年代中偶然和他谈起我对两种经济制度下的伦理标准的困惑时,他对我说,道德理论的出发点其实是讲利益的,市场经济也讲利益,二者并不矛盾。这一句话开导了我,从此我开始了伦理学的功利主义的研究。这个结果就是《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后来我又知道,王国乡还对美学有研究和心得。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极具创造性的学者,融会贯通许多社会科学。要不是他在北大当学生时被打成"右派",从此被耽误了20多年做了20多年的苦力,他这一辈子会有重大的成果出现。

现在这本书就是他从金融学院的国际金融系主任退休后的一本讲伦理学的专著,透彻地分析了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他论证了道德原则如何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关键的突破点就是王国乡和我先后发现的择优分配原理。所以由我来介绍他的理论是很合适的,固然我们两人在观点上也有细微的区别。

经济学研究财富如何创造。它的答案极为简单:平等自由的交换必定有财富的创造。由于交换是平等自由的,它必定同时有利于双方。既然双方都有利,就说明有财富的创造。如果没有财富创造,像赌博那样,一方得利另一方必定受损。损益之和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交换不是零和游戏,它是有财富创造的。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双方都是追求利益的,而且交换是平等自由的。前者就是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定。

什么是平等?什么是自由?简单讲,平等就是没有特权。在人际关系中我所能做的事和你所能做的事是一样的。大家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在权利上的约束条件相同。如果社会关系中有了平等,就必定有自由。平等是自由的基础。不自由是因为有特权的人妨碍了你的自由。当大家都没有特权的时候,自由就自然来到了。所以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这样就会妨碍别人的自由。只有被赋予特权的人才能为所欲为。自由恰恰是约束自己,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当每个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干涉你的自由的时候,每个人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认识平等和自由的关键点在于不仅仅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同时也从别人的立场,从全社会的立场看问题。

平等也是人际关系中唯一能够构成稳定社会的一种关系。如果不平等,就有在上在下之分。谁也不愿意永远处人篱下,社会就有造反革命发生。这也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证明了的。一直到人权被确立,特权被取消,人类社会才找到了长治久安的道路。现在世界上特权盛行的地方也是政治最不稳定的地方,社会稳定的国家都是消灭了特权的国家。平等的必要性并不是感觉出来的,也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而是一个逻辑推导的结果。没有特权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因为在人际关系上已经没有改进的余地。

理性经济人是引起争论的一个概念。这是说假定人都是追求利益的。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定之上的,交换创造财富也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定之上的。它引起的争论是市场经济将是一个冷冰冰的各人追求自利、缺乏同情心的社会,甚至会发生损人利己的事情。事实上市场经济并非如此。经济人的假定也要从全社会的立场看问题。经济人不是特权人,而是普通人。他既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想到别人也是经济人,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经济人追求利益的限度是不损人。我们常常埋怨市场经济中的丑恶现象,认为都是自利造成的。其实,绝大多数的丑恶是损人,而非利己。这二者有严格的区分,可是我们往往把它忽视了。

计划经济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无私奉献"。市场经济不把私看成那么坏,相反,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力量。私的界限是别人的私,私心不许可损人。牺牲自己为别人对不对?这要看双方的地位是否对等。如果是同样的人,就没有必要牺牲自己为一个同样的别人。但是如果不是对等的人,比如青年人对老年人,落水的人和在岸上的人,牺牲一点自己为别人着想是应该的。反之,如果是同样的人,为什么是我为你牺牲,而不是你为我牺牲?计划经济还误以为人人都为别人牺牲,大家为大家,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不用金钱,没有货币,不需要讨价还价。但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没有价格,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将导致一个没有效率的社会。这个道理已经为许多事实所证明。计划经济国家的失败,纷纷转轨到市场经济,就是事实的证明。王国乡的书中进一步用逻辑证明了这一点。这里就要用到"择优分配原理"。

交换可以生产出财富。市场经济国家是靠更多的交换致富的,不是靠更多的劳动致富的。那么何以交换生财?交换以前和交换以后,物没有变,财富是怎样增加的呢?答案是因为"物尽其用"。同样的香蕉在广州的用场没有在北京的用场大。香蕉还是那个香蕉,但是把它交换到北京它就"尽其用"了。劳动把"物"生产出来,交换使其"尽其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财富看成是包含在物之内的东西。物不变,财富也不会变。交换之前和交换之后物没有变,所以交换不产生财富。于是有"等价交换"之说。可是如果交换不创造财富,人们为什么要交换?这个简单的逻辑被忽略了,造成理论的严重错误。不过马克思只不过继承了前人的错误,自古以来都是认为只有劳动创造财富,而交换赚钱只是剥削。所以历来都是限制商人,鼓励农民。人类的进步被这一错误理论极大地延误了。

交换既然能够生产财富,又能使双方得利,为什么以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如此之晚呢?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中缺少平等自由,因为人权得不到保护。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从来都是一个等级社会,有特权,没有人权。交换虽然不断在发生着,又不断被破坏。它形不成制度。在特权社会中,人的生命得不到保护,财产更没有保障。交换就不可能形成制度。只是18世纪以后人权开始在西欧被确立,人与人才慢慢有了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这是市场经济得以巩固的根本原因,至今仍然如此。人权比较得到尊重的国家能够维持较好的市场经济制度;人权被漠视的国家市场独很难发展起来。这在我国也得到了体现。在毛泽东时代,人权被极端地漠视,根本没有任何市场存在的余地。改革以后,人权有了初步保障,市场慢慢地得到发展。但是进一步的市场制度的巩固还得靠人权的进一步的巩固,靠司法的公正,政府不能随意干预所有权,百姓有自己的合约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