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凝聚人心的组织力(12)

赞美和奖励是对人的心理的正面强化;批评和惩处,则是对人的心理的负面强化。表扬使人情绪高涨,决心再接再厉;批评却能使人冷静、清醒,决心改过自新,迎头赶上。其实,表扬和批评都是激励手段,目的都是让人进步,殊途同归。表扬富于艺术性,而批评更是一门艺术,其技巧的要求更多。但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恰当的批评才能产生激励效果,不正确的批评则会使情况更糟,甚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要想达到激励的目的,必须掌握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发挥艺术的魅力。

批评的激励机制是由于被批评者的内疚和感激而产生的改过自新、努力做好工作的需要与动机。所以,批评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对方失误或错误的准确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令人心服的批评,也才可能有激励效果。弄清事实真相,既是实施批评的前提,也是批评的基础。批评的艺术性同批评的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艺术以科学为基础,不能脱离科学规范,否则就有可能弄巧成拙。科学则内涵于艺术之中。高超的批评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批评才能产生好的激励效应。

领导者在批评下级时,如果同时也做自我批评,甚至先做自我批评,这就是艺术,因为它效果好;同时这也是科学,因为下级的工作过错或失误,上级本身就负有责任。批评同表扬一样,都是一种心理强化。善意的批评的出发点是关爱,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批评都可以产生激励效应。

不过,批评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重视批评艺术,只有正确、恰当的批评才有激励作用。恰当的批评能激发下属的自尊心,使其从逆境中惊醒,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更好地朝着既定目标去奋斗、去追求。

批评首先要对症下药,就好比给人看病,望闻问切,科学诊断,才能药到病除。

一般地说,对外向且心胸开阔的人,可以公开批评;对内向且气量狭小的人,宜私下里批评教育。

那些平时一向表现不错,工作积极扎实的下属,出了点小毛病、小问题,内心往往愧疚不已,这时领导者只要多跟他沟通,侧面地提醒,就可以使其认识错误,改正缺点。

那些平时吊儿郎当、不注意细节的人,工作上出了失误或犯了错误,往往不当一回事,对这样的人必须给予直接、严肃的批评,指出其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才能使其回心转意,改正错误。

因此,在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了解部属的个性和心理。因人施教,方可收到良效。

作为领导,要做到责人先责己。当某项工作完成不好或出现差错时,作为具体于这项工作的下属,固然有错误,应负主要责任,但处于指挥、管理和监督岗位的领导者,也有不可推卸的间接责任。这时如果领导者不首先担当责任,且一味地批评甚至训斥下属,下属就会产生不服的情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在接触沟通时要先主动承担领导责任,进行自责,然后再指出下属的错误,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此外,表达方式上要注意先扬后抑、不当众指责、训斥。

大凡有经验的领导在批评下属时,都会在批评之前对批评对象的优点和成绩进行表扬和肯定,然后再指出他的缺点和错误。这样,被批评者会觉得领导的批评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改正错误,对问题的分析也是中肯的、切合实际的,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不至于丧失信心,更不会埋怨领导,对领导耿耿于怀。所以,在批评下属之前,宜先表扬。

当然,表扬也好,批评也好,都有赖于双方的接触沟通。至于当众批评,万万不可,因为人都爱面子,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批评。

领导者要尽量不当众批评下属。下属在一些地方出现失误或过错,如果不用公开批评也能提醒其过失,那么,最好不要当场点出,以保全其面子,过后再与他沟通,恰当地提出批评。这样,下属会体会到领导对他的爱护和体贴。反之,下属会觉得领导者是有意和他过不去,是故意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难堪,影响他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和声誉。这样,势必会使下属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当然,下属犯了严重的错误,甚至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做领导的不但不能回避,还要当众批评,措辞也当严厉。但是领导批评的时候要注意一定不要言词尖酸、恶语中伤、吹毛求疵、絮絮叨叨、不分场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