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骑着马找马———工作与创业中的经济学(6)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规模效应。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化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某一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以后,后来者想要进入同一市场的难度就越来越大了。因为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的固定成本相当高,而这些固定成本中的绝大部分是沉没成本,这样,后进市场的企业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弄不好不仅无法收回以前的投入,而且还会被这个市场所淘汰。

大多数高科技产品,例如计算机软硬件、医药产品、航天和电讯器材、生物科技与遗传工程产品,研发费用都非常高,但这些产品一旦开发成功,从事大量生产的边际成本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这是因为这些产品所采用的原料非常少。因此,生产者可以用非常少的成本将此产品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并迅速占领市场。

由于单位变动成本不断降低,所以一旦大幅度提高产量,产品卖得越多,赚的钱就越多。比如,一本书就很容易复制,微软的软件在发送的时候,复制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在这种产业状况的背景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迅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市场占有率提高了,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购买你的产品。

随着互联网的开放,信息的透明度变得越来越高,获取也更便捷。例如你要了解某种东西的价格和性能,以前需要到实体店咨询才能知道,而现在,你只需动动你的手指,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最新的消息了。

规模优势导致竞争优势,市场竞争的博弈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在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新进入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博弈策略可以将产品价格降到接近于零!因为一个接近于零但大于零的单价与无穷大的信息产量相乘,收益仍然是无穷大,所以规模大的企业不担心降价,甚至可以采取免费(如微软浏览器的免费捆绑)策略。

市场竞争和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现有企业将欲进入市场者赶出市场。这样无疑会使成功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形成类似“垄断”的大企业。而这也正是马太效应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2008年10月1日起,中国网通从股市上退出。当10月6日开盘后,人们注意到,中国网通真的已经摘牌了。中国联通兼并中国网通之后,规模扩大了,其通讯范围也随之扩大了,覆盖率较先前更广。如此一来,联通的效益增加了,实力更强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之所以能使企业销售利润得到提高,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很多大的机器设备具有不可分割性,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所以,扩大规模有利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有利于细化企业内部分工,使企业的生产专业性增强。第三,扩大企业规模,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企业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拥有更多优势。据统计,当风险来临时,企业的“死亡率”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大可以在长期的“不景气”阶段靠收缩规模而生存下来,而小企业则没有这样的收缩余地。

规模增大固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但规模效应和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关。如果盲目扩大规模可能会造成“规模负效应”也叫“规模不经济”。

比如某大型钢铁企业收购了比其规模小实力弱的另一家钢铁企业,由于企业文化难以融合,内部管理机制不能落实到位等等,该规模的扩大不但无法带来原计划的盈利,甚至对企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这样的规模扩大就产生了“规模不经济”。

另外,如果一家风险承担能力有限的小企业,规模扩大却无法抵御与之相对应的风险,则破产在即。

中国的企业规模与国际水平相比偏小,或者香港的企业规模与日本的平均水平相比偏小,但这并非意味着企业效率一定偏低。企业的规模在更大程度上与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的规模成正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