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原则和三不是(2)

二、音素化

1.分音和拼音的认识发展

汉字不能自己分析字音。分音和拼音发展很慢。后汉晚年开始有“反切”。这时候离开甲骨文时代一千六百年以上。反切没有字母,只能“心头”分音和拼音,不能“笔头”分音和拼音。又过了七百年,唐朝末年的守温和尚用30个现成的汉字代表声母,后来补充成为“36字母”。这是声母字母的萌芽。

又过了一千年,清末卢戆章说,“中国有切法,无切音字”,只要创造切音字(字母),就有拼音文字了。他创造汉字式的京音切音字63个(声母21,韵母42)。王照创造汉字式的“官话字母”62个(声母50,韵母12)。

为什么二人的声母韵母数目不同呢?因为卢氏把韵头连在韵母上(好比:“快”k-uai),王氏把韵头连在声母上(好比:“快”ku-ai)。韵头可左可右,摇摆不定,难为了“读音统一会”。为了解决韵头纠纷,注音字母把它独立起来,成为“介母”。这样,声韵双拼变成“声介韵”三拼,冲破了反切传统。

拉丁(罗马)字母是音素(音位)字母。国语罗马字把注音字母的复韵母再分为二(例如:ㄞai,ㄢan),使韵腹和韵尾分开,完成分音和拼音的音素化。

反切,双拼、三拼、音素化--这个逐步前进的语音学的认识过程是在印度和西洋的影响下完成的。

2.音素化的作用

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都是正音。正音需要音素化的正音字母。分析音素是学习任何语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语音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音素字母的符号数目最少,而拼音最灵活。音素的线条形排列法使汉语拼音便于在各种字母机器和电子计算机上应用。

汉语音节包含一到四个音素(音位),要用一到四个字母书写。由于用了四个双字母(zh,ch,sh,ng),汉语拼音有三个音节(庄、窗、双)要用六个字母,平均每一音节略少于三个字母。拼写方式长短不齐,跟方方正正的汉字放在一起,不调和。但是,长短不齐是音节内含音素多少不等的客观反映。

汉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原来是很混乱的。现在,汉语拼音方案已经由联合国的地名标准化会议采用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又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混乱的拼写法正在统一于汉语拼音方案。如果不是采用国际化的拉丁字母,统一是不可能的。

拼音字母是我国各少数民族改革和创制拼音文字的共同的字母基础。这也只有用音素化的拉丁字母才有可能。

三、口语化

辛亥革命以来,我们的语文生活逐步现代化。第一步是读音统一,要求字音一律。第二步是提倡国语,推广标准的国音。1913年以多数省份的共同读音为标准(老国音),1924年改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新国音)。第三步是白话文运动,提倡言文一致,把白话文提升为现代通用文体。第四步是给汉语制订一套字母。这些步骤的总方向是口语化。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来,字典注音基本上统一了。普通话中的“异读词”经过审音逐一规定标准读音。报纸文章已经从半文半白的所谓“新闻体”改为白话文了。广播和电视要求群众听得懂,重视文体的口语化。

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两项基本功能。给汉字注音以汉字为对象,以音节为单位;拼写普通话以汉语为对象,以词儿为单位。

汉字可以写白话,也可以写文言。汉语拼音只能写白话,不能写文言。白话是现代汉语,读出来可以听得懂。文言属于古代汉语。文言不能讲,只能念,念出来很难听得懂,即使古文学家也不一定听得懂。

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这三项原则,不是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时候才提出来的。拉丁化和音素化是国语罗马字提出来的,口语化是注音字母就提出来了。汉语拼音方案继承正确而有用的原则,加以发展,使方案尽可能完善。

汉语拼音三不是

每一种方案都有它的应用范围,不可能是万能的。《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是:“拼写规范化的普通话”。它不是汉字的拼形方案,它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它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这叫做:“三不是”。

一不是:

它不是“汉字”的“拼形”方案,而是“汉语”的“拼音”方案。

有人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不好,它不能像汉字那样把“部首”表示出来。你看,蜻蜓的“蜻”、鲭鱼的“鲭”、清水的“清”,三个“青”字有三个不同的部首,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拼音都是qing,不能表示意思,这是一大缺点。为什么不在字母后面加上一个字母表示部首呢?例如,“蜻”字拼成qingc(c代表“虫”),“鲭”字拼成qingv(v代表“鱼”),“清”字拼成qings(s代表“水”),这样,一个拼音代表一个汉字,多好呢?这种办法叫做“拼音形声字”,早已有人提倡过。可是,你如果把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试一试,就会明白,此事难办。不论好办不好办,这不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任务。

二不是:

它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而是“共同语”(普通话)的拼音方案。很多人说:“我的口音拼不出拼音来。”是的,共同语不是每一个人的“母亲语”,而是“教师语”,必须向教师学习,否则当然是“拼不出来”的。罗马字母可以拼写方言,但是要另外设计方案。

有人说:“如果秦始皇采用拼音,中国早已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说这种神话的人,不懂得拼音,也不懂得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拼音方案拼写的是“共同语”,普及“共同语”有利于统一国家,它是“统一”的工具,不是“分裂”的工具。别把事情看反了。

三不是:

它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而是“白话”的拼音方案。写文言应当用汉字,用《汉语拼音方案》是不适当的。物有其用,用有其限。如果要用罗马字来拼写文言,那就要另外设计一个“文言拼音方案”。

从前天主教传教士Henri Lamsse和Ernest Jasmin在1931-1932年间提出的“辣体汉字”(Romanization Interdialectique),就是一种文言拼音方案。赵元任的“通字”(罗马字)也是一种文言拼音方案,它不仅可以拼写文言,还可以拼写方言。可是这不是《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