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作文法》

“文章如佛像之庄严,而无跳梁之为患”。

如此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四卷本,石印,滚筒纸,总计七十六页。薄薄的书页,翻检起来,内容却丰富到让人生出汪洋恣肆的感觉。

其序文上来就说,刘勰的《文心雕龙》论列详尽,但高深有余,不易理解。《昭明文选》选文众多,固然优美,却不通俗。再看西学东渐之后,青年学子不是以东洋为标准,就是以西洋为前提。外语之声琅琅,国文却被冷落。

作者为此忧心,谋求改善,知无力改变大局,就从方法上着手。他觉得,后生不近古文,不是由于古文太深,就是因为“雕龙”、“文选”标准太高,应从通俗层面有具体指导,于是编写这本普通人可用的《作文法》。

作者分列二十五章,章下有节。每章首节为总论,末节为结论。

由每章题目看,始以“储材”、“读文”、“析文”、“凝题”、“澄思”、“吐词”、“聚神”为准备阶段,续以“写景”、“状物”、“运气“、“点趣”、“布脉”、“成形”而初成局面,再以“炼虚”、“用字”、“严章”、“论笔”、“问难”、“典故”、“修饰”等手段作悉心推敲,最后从“仿古”、“存体”、“静动”、“从宜”、“生情”等角度使文章进入较高境界。

因其所分章节较细,目录竟占去七个页码。

如此用心地编写这本《作文法》,缘于该书作者对文字功用有极高视点。他认为“今天下之灭人国家者,必先灭其语言文字,使无国家观念,使无种族思想,故迄于亡而无怨”。他还列举史实说:“昔辽金元清称兵华夏,然而终不能久居中原者,何也?无他,文字未废之故也。俄灭波兰,英吞印度,至今犹附属而不能独立者,何也?无他,文字已废之故也。”

作者对中国文字抱有温情与自豪感,表示“我中国文字历以篆隶以迄于今,其文字之优美、组织之完备,直超欧美而上之,西洋学者称为世界之美文”,由此提出“我国学子当如何尊之宝之耶”的大问题。

该书编写于民国二年,“全盘西化”的口号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但作为一种思潮,“戊戌变法”时期已露苗头。“国学不废,中华难兴”的观点最迟在作者编写该书时已有人提出。对这类言论,该书作者深感痛惜,着意对抗。在《作文法》第一章“储材”中,专设“明经”、“攻史”、“读子”、“诵集”四节,把通晓经史子集作为写好文章最基础的事情做。同时,在“储材总论”中指明,“读书不多,则材料少而典故乏。文无佐证,便无生动……其文如清水,淡而无味”,在“储材结论”中勉励,“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人之笔,尽为我用,古人之意,尽为我取”,“即情即气,即神即理,亦莫不皆然”。

当然这还只是储材阶段,是为锦绣文章打基础,后面还有二十四章工夫要下。仅是“生情”一章,就有“生喜”、“生怒”、“生哀”、“生恨”、“生羞”等项需要在心,需要计较,以利经营文章气象。最终,作者提出一个标准,值得记取,即“文章如佛像之庄严,而无跳梁之为患”。如此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