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中观物动

《菜根谭》(明人洪应明著)云:

从静中观物动,

向闲中看人忙,

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

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

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什么叫“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它是针对什么而言的?按照我的理解,它可以指不随大流,在众人皆然的忙碌中使自己的一颗心超脱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来俯视我们的人生,不轻易为物所动。例如,有好多人心高气傲,个性要强,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上最独特、最有价值的人,因而骨子里瞧不起别人。但是他们可能认识不到,这种思想本身就已证明他们并不比别人更加独特和有价值。很多人都有这种思想,这种心理在中国文化中常见,所谓“独特”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这种思想本身就很俗气,孤芳自赏,说穿了不过要证明自己伟大,无非是自私。如果我们能跳出给自己设置的思维框框,并能超出上述局限,再转过头来看看别人,也许你发现很多人仍在同样的心态中执迷不悟,这时你就能做到“从静中观物动”了。

在众人熙熙攘攘之中,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清醒地观察他人的行为,分析他人的动机,不受其口头言论的左右;在众人忙忙碌碌之时,你能思考众人的盲目,理智地把握自己,而不是随大流。这就叫“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所谓“物动”,一方面是指周围他人的动,实际上也包含了你本来跟大家一起动,后来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应当再盲目随人而动,而必须静下来。所以要学会从静中“观”动,能够于闲中“看”忙。想一想:多少年来,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你忙忙碌碌,在追求什么?你为什么而欢呼、雀跃?为什么而喜、怒、哀、乐?你有没

有认识到,你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情感波动,因何而起、因

何而灭?究竟是由什么东西主宰了你的心灵?你真的值得为那些东西而动、受那些东西主宰吗?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自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了。

“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看看我们这个社会就知道,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学生们在忙着应付考试,争取最佳成绩;老师在忙着出成果,拿项目,得奖励,评职称;商人忙挣钱,当官的忙升迁;父母为子女忙,子女为前途忙。想一想我们有多少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啊!我们还可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背负着来自于家长、老师、领导、同事、朋友等人的期待活在这个世上,他们的期待虽然曾经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有时也可能成为我们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所有的忙忙碌碌之中,我们想过没有,我们真的是在为自己活着吗?还是仅仅为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忙中偷闲、闹中取静,积极创造生活的乐趣、人生的境界?

有时想一想,我们的周边热闹非凡,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到处都是沸腾的生产和建设景象。在这样一个忙碌而热闹的世界里,你能够静下心来吗?我们希望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搏一搏。但是我想,真正会搏的人,能够在最繁忙、最混乱的时候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涵养和功夫来了解和体察事态和人情。这样的人,也许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忙碌不休的世界,在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比别人强。《菜根谭》这段话,并不是要我们去逃脱人世,过隐居山林的桃源生活。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

要善于在闹中生活,在忙中找寻心灵的归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