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云:“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又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商业竞争如战场的报道渲染中,企业领导往往被描绘成带领千军万马与敌人恶战的将军,血腥和残酷都无法避免,怎么可能不争而胜呢?

张瑞敏用他经营和管理海尔的经历,为中国古典哲学中蕴含的经商之道作了最好的注解。

张瑞敏在经营海尔上表现出的“不争”智慧,指的是不去争抢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名。

张瑞敏在接手破旧的家电厂之前,是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这位年轻的经理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深受单位高层的赏识。

不难设想,张瑞敏在这条道路上有着非常开阔的前景。局长让他接手青岛日用电器厂这个烂摊子,张瑞敏虽然心里没底,但是,他并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拒绝。这种个性注定了张瑞敏在此后的企业经营中,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虚名,而是既然他接手了这个企业就要把它做好,就要把产品质量和服务做到家。

张瑞敏“不争”而胜的成功在于审时度势,把握了社会对家电需求的历史必然趋势。在这个意义上,张瑞敏并不是不争,而是对家电市场需求做到“寸步必争”。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引进德国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得这个烂摊子企业获得了电冰箱行业最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人算不如天算。在张瑞敏满怀希望地决定上马电冰箱项目之前,当时全国已经确定了40个定点电冰箱厂,这个情况无异于告诉张瑞敏,国家引进项目的大门基本上要关闭了。这个情况对于一般企业领导而言,应该决定放弃了,但是,张瑞敏不甘于乖乖接受这样的结局。他既然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就树立了让它成长起来的信心。而当前要改变企业亏损严重的最现实办法,就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并将迅速崛起的时候,城市消费水平正在蒸蒸日上,张瑞敏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个项目。

张瑞敏身上这股当争必争、不当争则放弃的素质,并不是一天养成的。此前,他的青春时代正值“文革”,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更别说上学学习知识,就连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被作为反面典型而屡遭迫害。但是,张瑞敏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始终坚持上职工夜大,为了学习知识,他常常顾不上吃饭,风雨无阻,这一学就是五年。依赖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张瑞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获取了一肚子的知识。这也成为他以后成功踏上企业管理岗位,运筹帷幄的重要基础。

凭借这种“不该争就放弃、该争则不放过”的精神,张瑞敏决定在北京蹲守。虽然轻工部的领导告诉他基本上没有希望获得电冰箱定点项目了,但是,只要国家没有正式宣布停止一切企业引进项目,他就还存在最后一丝希望。因为他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坚持毫不退守、寸步必争的原则。恰恰是他的争取,成就了张瑞敏“海尔神话”的基础。

在北京蹲守的那段日子,张瑞敏每天总是第一个满怀希望地去部里询问,但是,等待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每天看着北京街道上匆匆而过的人流,张瑞敏内心的热情一点一点地减退。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他却没有彻底绝望。他始终坚信总有一天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这一天,张瑞敏如平常一样在部里蹲守。正所谓天道酬勤,非常巧合的是,当时德国利勃海尔项目来中国寻找合作,因为该公司负责人到中国的时间比较晚,没有赶上与其他众多著名国企合作的机会,等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发现已经错过了正常上交的时间。结果歪打误撞,正好赶上张瑞敏蹲守寻找合作项目。张瑞敏在狂喜中立即上交了所有需要的材料,然后在不安中回青岛等候消息。当然,张瑞敏回到青岛之后,并没有采取消极的死守等待的方式,而是不断地到轻工部、到省里去争取,反复和上级领导陈述该项目的引进对于整个青岛市轻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正是靠着张瑞敏的这种“不争无谓、只争企业命脉发展”的道家哲学智慧,在幸运之神的庇佑下,张瑞敏争取到了国家批准利勃海尔这个项目给青岛的机会。然而,成功签下利勃海尔之后,一个更大的困难也在等着张瑞敏去解决。

当时利勃海尔的项目需要资金900多万元,而当时张瑞敏的企业能够从银行贷款10万元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而就这10万元,还是张瑞敏费尽口舌才好不容易争取到手的。但是,区区10万,在900万面前简直是九牛一毛。

怎么办?张瑞敏拼命争取项目的精神再次挽救了他。仅仅依靠某一两家银行贷款,或者用老办法向农民借钱肯定是不行的,吃掉利勃海尔这个大螃蟹,显然张瑞敏需要更多的帮手,为此,他必须争取到更多的援军,避免自己孤军奋战。

在1984年12月的一天,在青岛的一家饭店里,张瑞敏专门请来了领导、专家来论证这个项目。大家围坐在一起面面相觑,谁都明白,张瑞敏这一次的胃口太大了,900万很可能撑破他的肚皮,让他一败涂地。考虑到责任重大,谁也不愿意主动站出来支持张瑞敏。相反,大家一致把担忧和焦虑对准了张瑞敏。张瑞敏并没有生气,他完全理解大家此时的心情。但是,他更要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想法,经过一番诸葛亮舌战群儒式的激烈辩论,一向低调的张瑞敏以高姿态征服了大家,大家终于被他的真诚、魄力、远见所说服,纷纷献计献策,最终搞定了这至关重要的900万元资金。

张瑞敏恰到好处地摆正了争和不争的关系,在浮华的虚名面前,他选择了主动放弃,这是他韬光养晦的表现;在事关企业生死成败的关键问题面前;他选择了拼命争取。两者看起来是矛盾对立的,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正因为张瑞敏在一些无关紧要问题上的不争,才显示了他看问题本质的能力,为更好地争取聚集了必要的能量;正因为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寸步不让,才使得他对那些浪得虚名的东西不屑一顾。这是企业家张瑞敏的大智慧,更是中国古代老庄哲学的智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