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正在跌入可怕的“流动性陷阱”(1)

2008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正在从第一阶段——问题凸现的危机爆发期(直接参与次贷业务及其关联的金融创新活动的美欧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坏账问题)转入第二阶段——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的全球危机传染阶段(在这一阶段,流动性紧张和金融机构全面“惜贷”行为以及外资撤离新兴市场的特征十分明显)。但是,截至2008年10月,这场危机还远远没有进入第三阶段——市场平稳和实体经济修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刺激内需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尽管前一阶段各国央行都在不同时点采取了直接注资的手段进行干预,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还是有增无减,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扩大。

首先,全球股市和美股联动,暴跌不止,而且陷入了令各国政府都烦恼的“恶性循环”状态。

其次,债务人的还债能力因高企的市场利率而明显降低,再加上退保、挤兑、变现的恐慌性行为,以及金融机构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的惜贷的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市场的流动性。英国政府也加入了美国大规模救市的行列,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流动性危机的严重性。

另外,“石油美元”和“商品美元”的国家,其资产在严重缩水,也影响到本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正常运行。于是,大量的外资因新兴市场国家基本面状况的恶化和自己对流动性的渴求急速离场,造成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更加剧烈的波动,也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

面对这样愈演愈烈而且已经演变成全球性的流动性危机,各国政府、央行罕见地联手同步出台新救市措施,希望通过对火车头——美国股市的正面影响,把企稳效果带到其他周边市场上。因为当时火车头的失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周边市场救市的效果。

遗憾的是,全球市场事后继续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挫。因为人们意识到,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持币观望的市场特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现在,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失控已经开始让全球市场陷入更为严重的“流动性陷阱”——即,所有的人都认为今后再也不可能获得比现在成本还要低的“流动性注入”,因为市场的“惜贷”行为已经越来越严重。所以,无论政府拿出多少救市资金,都会被装入这些“被救”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口袋里,等待市场企稳后,再一举出动,寻求所预期的高收益,来挽回危机时代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于是,这一“状态”使我们一再失望,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救市效果,使我们怀疑政策的力度不够,使一部分学者向世人敲响警钟:这些庞大的资金一旦出笼后,新的泡沫和通胀在所难免!

当然,这种没有显著救市效果的货币政策确实可能产生今后另一场泡沫形成的隐患。日本的流动性陷阱之所以没有在日本国内重新掀起泡沫,是因为大众认为资金的成本虽然很低,但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也同样非常低,甚至是因为泡沫破灭所造成的黑洞太深,使得任何国内投资都有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结局。于是,套息交易战略就把日本政府源源不断的注资引向了全球市场,这也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的原因之一,而套息交易的终结又使得日元不断升值,让日本陷入更加难以自拔的经济衰退状态。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看到了市场“持币观望”的格局,预期到由此造成经济衰退的状态今后会越来越明显。人们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将自己在全球的资产纷纷套现离场。因此即使此时出台改变投资价值的利好消息,也无法摆脱这种跌入“流动性陷阱”的威力!

总之,未来联合救市的行动如果只是限于货币政策,效果会越来越弱。必须要采取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的、能够直接改变经济基本面的财政政策或全球市场在一定的激励机制的保护下,加入到救市的这场“公益性”活动中——“计划性”的大量投资和消费也在所难免。虽然这种做法缺乏“市场效率”,但它能“抬起”被严重破坏的“价格体系”,带来走出“流动性陷阱”的希望,从而产生出全球经济最最渴望的“造血功能”!否则,全球金融震荡格局的发展趋势,就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扩大阶段,各国政府期待联合救市行动的效果主要有三大方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