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无法对你不残酷(27)

家庭教育只需做好两件事

李超智

一教孩子学会感恩

经常听妈妈们倒苦水:“什么都给他了,他还不满足,还总抱怨我们不关心他。”

这并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很多家长没有创设机会让孩子真正体验被爱和施爱的感觉。相信家长都听过这样的故事:爸爸试探着向孩子讨冰淇淋吃。孩子很舍得,将冰淇淋伸到爸爸嘴边。“宝宝真大方!爸爸不吃,你吃吧。”一次两次,爸爸屡试不爽,感到很满足。一天,家里来了位客人,爸爸让孩子拿东西给客人吃,孩子也大方地做了,没想到客人却真吃了,孩子一下子哇哇大哭。

张汉强说,家长不要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这样会造成孩子的错觉。对于孩子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爱心之举,要及时给予肯定,孩子会从你的笑脸中获得满足感。对于孩子的肯定要注意技巧,评价中一定要将孩子具体的行为和行为带来的结果联系在一起。

二把惩罚放在事前

你会惩罚孩子吗?许多家长嘴上不承认,私下却把孩子打得哭爹喊娘。有的家长对惩罚孩子又很忌讳,对孩子永远都是表扬。

个人认为,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赏罚要有度。什么行为会受到惩罚?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家长一定要事先跟孩子达成约定。

发展孩子的理性能力是家庭教育的第二项重要任务。理性能力换言之就是处理问题和选择方法的能力。家长切忌从小代替孩子思考,包办孩子的选择。

开学第一个月,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常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学了,家长坐在教室里,对着黑板抄作业题,孩子们却在教室外玩。后来,孩子认为抄作业是家长分内的事。但有的家长就懂得启发孩子:你每天要抄作业,我们要上班怎么办呢?不上班被开除怎么办呢?能不能让别的家长帮忙抄呢?能不能请老师帮忙抄呢?孩子前思后想,终于找到一个自己解决的法子——练记忆力,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记下来。

“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出选择,哪怕是荒唐的。”张汉强表示,家长不要用结果的完美程度去评价孩子的思考过程,要强化孩子的尝试过程,而不要强化尝试的结果。

正确引导孩子自我激励

孙静怡

自我激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自我激励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同时,这些好形象、好表现,又会成为他自我激励的理由。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就能从根本上推动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当然,教会孩子自我激励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需要家长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怎样才能让孩子掌握自我激励的方法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帮助孩子制定激励目标

要让孩子明白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句空泛的“我要成功”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孩子英语发音有问题,就可让他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把每个音标都读准。孩子能自觉地为读准每个音标而努力,那么他就迈出了自我激励的第一步。不过,制定这个目标,要注意目标的可执行性。如果给孩子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目标不但会成为“空想”,还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让这次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下次考试考100分,显而易见,这个目标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即使他再努力也不一定能马上达到目标,久而久之,他就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可过大过高,最好先制定那些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再逐渐增加目标的难度。

2.强化孩子的自我激励意识

自我激励的目的是不依赖外部赏识,让孩子对自己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激励意识。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可有意识地将主语“我”改成“你”,如,“你又有了进步,我为你感到骄傲”可改为“你为今天的进步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内心承认自己,并且领悟到努力后获得的成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

3.让孩子对目标产生紧迫感

光有目标没有努力,目标只能成为“空头支票”。自我激励是让孩子确定目标后,产生向目标靠近的动力。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可能刚刚确定目标的时候斗志昂扬,没过三分钟,热情就不在了。父母在教孩子自我激励时,一定要让他有紧迫感。不妨建议孩子每天大声朗读自己的目标计划,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形加强了他对目标的认知。

光有认知还是不行,还要让他知道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回报。

如,孩子想组装一个模型,你需要告诉他,成型之前的模型是什么样子的,经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达到现在的样子。最后,还要对孩子的目标给予适时的时间限制。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孩子会觉得这个目标太过遥远,从而自我放松。因此,孩子的每一个目标都要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并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之前达到目标。有了时间约束,孩子的行动才会有紧迫感。

孩子们绕开了什么

张丽钧

雨后初晴,一个幼儿园的阿姨带着一队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在小马路上。路上有许多小水洼,阿姨担心弄湿了鞋子,便绕开水洼走,孩子们于是也跟着绕开水洼走。阿姨往左绕,孩子们就跟着往左绕;阿姨朝右拐,孩子们则跟着朝右拐。看着这一支走成了“S”型的队伍,路人没有表现出惊奇,但是一个心理学家却发出了深深的喟叹,他禁不住要问:我们到底要带着孩子们绕开什么?

一绕开苦难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改写者大刀阔斧地对原作进行了削删、改动。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走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而我们的教材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就这样,一段痛彻骨髓的经历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丑小鸭离开时,鸭妈妈“不在现场”!

或许,改写者的初衷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地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二绕开真实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叫溪溪的女孩拿着她不及格的作文哭了。她的母亲带着她来找我,让我给“想想办法”。我看了看溪溪的作文,大概是写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同桌十分抱歉,执意陪她回家对溪溪妈妈讲清楚。老师的批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我问溪溪:你们班有写得好的吗?她说:有。比如,有一个同学写的是他在公共汽车上跟小偷搏斗,结果,小偷把他的新衬衣给撕破了——这篇作文得分最高。还有一个女同学得分也挺高,写她扶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突然很恶心,就吐了,结果吐到了她的新衬衣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