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无法对你不残酷(18)

渔夫的经验

姜子渔 

一群年轻人常常结伴在一泓深潭边钓鱼,令他们奇怪的是,有一个渔夫总是在潭上边不远的河段里捕鱼,那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翻卷着。

年轻人都觉得这个渔夫很可笑,在浪大又那么湍急的河段里,怎么会捕到鱼呢?有一天,有个好事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他放下钓竿走到渔夫面前,只见渔夫提起他的鱼篓往岸边一倒,顿时倒出一团银光。那一尾尾鱼不仅肥,而且大,一条条在地上翻跳着。年轻人一看就傻了,这么肥这么大的鱼是他们在深潭里从来没有钓到过的。他们在潭里钓上的,多是些小鱼,而渔夫竟在河水这么湍急的地方捕到这么大的鱼。这是为什么呢?

渔夫笑笑说:“潭里风平浪静,所以那些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小鱼就自由自在地游荡在潭里,潭水里那些微薄的氧气就足够它们呼吸了。而这些大鱼就不行了,它们需要水里有更多的氧气,没办法,它们只有拼命游到有浪花的地方。浪越大,水里的氧气就越多,大鱼也越多。”渔夫又得意地说,“许多人都以为风大浪大的地方是不适合鱼生存的,所以他们捕鱼就选择风平浪静的深潭,但他们恰恰想错了,一条没风没浪的小河里是不会有大鱼的,而大风大浪恰恰是鱼长大长肥的条件。大风大浪看似是鱼儿们的苦难,但这些苦难却是鱼儿们的天然给氧器啊!”

大风大浪这些“苦难”是鱼的“给氧器”,而那些人生坎坷和困苦是不是我们人生的“给氧器”呢?我们总是在为自己营造和寻觅人生的风平浪静,我们总是在为自己追寻生活里的和风细雨,我们是不是静潭里的那一尾尾小鱼呢?

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之处是大鱼,那么,命运沉浮遭遇坎坷将砥砺出巨人。

哈佛怎样录取学生

薛 涌

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闹得沸沸扬扬。有些专家出来为北大辩护说,这不过是国外精英大学行之已久的制度。

对北大最有参照意义的,莫过于哈佛大学。

一位叫菲力克斯的中国裔男孩,生长在费城郊区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为进哈佛做准备。进入高中毕业班时,他已经在6门高级课程考试中拿了满分。

菲力克斯当然知道仅仅学业优异是不够的。16岁的他已经是位有成就的钢琴家,频频周游世界进行演出。立志当医生的他,还和当地大学的教授合作进行了几年的医学研究。另外,他积极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在消防队等机构充当志愿者,创建并编辑着一家网上科学杂志……菲力克斯在面试时非常技巧地用轻松幽默的口气把这些成就讲出来,没有流露出一点自满的神情,这又显示了他深谙人际沟通的技巧。录取官看中的正是这种合群、放松、好打交道、看似寻常而实际不寻常的人。在经历了复杂的申请和焦躁的等待之后,他终于按照哈佛“提前录取”的程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类似菲力克斯的例子相当多。但是,录取这样的人并非哈佛的最大使命。哈佛最大的使命,就是把来自普通家庭或弱势阶层的学生选进这个传统的“贵族学校”。

哈佛录取与助学金部院长威廉就是劳动阶层的子弟:6岁当了报童,五年级时就在父亲供职的加油站中打杂,后来通过刻苦努力进了哈佛。

1986年,他就任哈佛录取与助学金部的院长,以给弱势阶层的子弟进入哈佛提供捷径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他亲自说服了许多富裕的校友捐款资助贫困生,哪怕这样做会使他们自己的孩子进哈佛更困难。他敦促哈佛于2006年终止了“提前录取制度”。这项制度如同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一样,给在精英学校读书的富裕子弟进入哈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这些精英学校和名牌大学有传统的纽带,更有许多训练有素的咨询顾问为学生出谋划策,使消息灵通的学生更能找到“提前录取”的渠道。取消这一制度,会使普通家庭的子弟有更公平的机会。如今,在哈佛接受奖学金的学生(也就是家庭收入相对普通的学生),从10年前的40%上升到了63%。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享受免费的哈佛教育,比5年前增加了30%。

不过,金钱并不是穷孩子进哈佛的最大障碍。穷人的劣势不仅是没有钱,而且还有信息不灵通。穷学生雇不起知道门道的大学申请咨询顾问。所以,哈佛在这方面投入巨大的财力,建立了全国性的网络,主动出击去搜集优秀的贫困学生。比如,每年哈佛要给目标之中的贫困高中生发出约7.5万封信,鼓励他们申请,告诉他们哈佛的大门向他们敞开着。哈佛和另外几所学校的代理人,每年访问100多个美国城市,搜罗这些“非传统的学生”。哈佛自己的录取官员,也亲自到许多城市寻访。

另外,有上万名哈佛校友当志愿者,就地对申请的学生面试,给那些没有条件旅行到哈佛校园的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威廉也不停地旅行,到全国各地和普通家庭的学生接触,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现身说法,鼓励这些学生报考。威廉这个世界第一学府的把门人,和许多在办学条件甚差的学校中挣扎的贫困生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并亲手把他们拉进这一神圣的学术殿堂,他被人称为“哈佛的良心”,但是良心也不会无缘无故录取你进哈佛,你得显示出你自己。

自己走过才叫路

鲍尔吉·原野

人的生命虽然叫做“一生”,却要走很多的路。通过不同的路,拼搏进取,到达终点。

准备,是人生的第一条路。人生下来辗转于尿窝,继而脱离,开始接受教育。所谓学ABCD、加减乘除,直至分子原子微积分,统称为教育,为人们走入社会做准备。这个准备十分漫长,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需要16年的时间,攻读硕博,还需6年。为了这项准备,社会提供了大量资源。父母付出更多,尤其是母亲……这里只说这条路在时间上占去约人寿的1/4。

成就,是人生的第二条路。人不管受没受过好的教育,进入青年阶段就要奔赴社会打拼,打拼就有输赢。成就这件事原本也没一个标准。你种了5亩香瓜,他换了3个车胎,谁是俊杰?不好讲。拿登山的与拔牙的比,用电焊的跟卖鱼的比,都比不了。然而社会一直用两项人们不太情愿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尺子衡量人:财富与官职。我过去说过一句话:上帝对哪些人比较眷顾?应该是商人与管理者。商人取利又利天下,官员维护社会的秩序。财富与官位的攀升,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精英化的过程,也是耗费心智的路途。然而,这一条路并非从幼年走来,也不可能一直走到终点。它只是一个人走过的、或长或短的、生命中途的路罢了。

这两条路,简称人生的准备与实战。另外的一些路,由于短促或对人生没有太多影响而不足称之为路,譬如下棋、种花、养狗等。除此之外,人留下的哪些轨迹还可以称为路呢?

其实,学业与职业乃至地位都算不上属于自己的“路”。它们是无数人走过,又有无数人因袭的公共通道。

路,作为一个苍茫高贵的词,包含着荒凉与心血,包含着独一无二的努力。只有自己走过的路途才叫路。这样的路,真不一定有什么鲜花和逢迎。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无法回避与退缩。由于没有向导和地图,走路的人也许会被他人讥笑和误解,然而他们一直在走。

那么,什么是路呢?哪些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呢?

路是受心灵指引想要到达的地方。每个人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苦,别人帮不上忙。学校没有心灵课,然而人人都有心灵。儿童原本有最美的心灵,长大却被“心眼”遮蔽。心灵之路自童贞始,到白首终,走一辈子。这条路没有门槛,人人都能走。走这条路有人教吗?没有。走心灵之路,只有不想走的,没有不会走的。跋涉者头顶遥远的天空,有星斗引路。星斗所聚合的光芒,其实是化作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指针,它们叫仁慈、坚韧、为爱献身、孝、守信与忠贞。这些指针集合了善与美。这些指针或者说路标包含着关爱他人。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显示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他人,特别是与弱者的交往可以证实“牺牲、善良、诚实”这些词汇的珍贵。他人有可能是素不相识的旅伴,有可能是衰老的爹娘。在社会上,人的角色像木马一样转来转去,强者也有充当弱者的一刻,同时,弱者也有机会当强者,比如兄长、师傅、管理员,但不一定人人都能珍惜这个施善的机会。

心灵之路伴随着善念,善念需要像捧水浇苗那样侍弄。没有请别人帮自己行善的,就像没人代替你喜悦,没人代替你痛楚。心灵之路走起来会孤独。往远处看,天幕印满高贵者的身影,有先贤壮士,也有匹妇匹夫。他们终究会在灵魂的黄金高地会合,人无憾,路无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