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加冰块啤酒的迂回路(5)

在1872年,阿道弗斯·布斯最先开始将啤酒改为瓶装,并通过水运行销全国,企图建立全国性的品牌。贮藏啤酒在美国开始全力赶超浓啤酒。在这一巨大浪潮的推动下,全国酿造厂的数量达到4131家――这是个永远无法超越的纪录。但是考虑到当时啤酒运输不便,大部分未经消毒,装在酒馆的木桶中,瓶装尚未普及这些客观条件,那么这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啤酒在当时的确是地方性产业,啤酒商通过当地兴隆的酒吧服务于当地的工薪阶层。仅纽约市就有75家酿酒厂,在费城和芝加哥也都有50家以上(芝加哥的数量自牵扯到“欧·李瑞太太的牛”事件之后就少了许多)。与此同时,密尔沃基――自称“世界啤酒首都”,声称不能只注意酒厂的数量,而要拥有那些享誉全国的大型酿酒商,包括布拉特兹、米勒、伯巴斯、斯利兹。

不过,随着铁路、水运的发展以及制冷设备和冰箱的发明和改进,那种社区酒厂的模式很快就过时了。另外一项重大进展就是由法国杰出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发明的除菌法。他在1876年发表的论文《对于啤酒的研究》震撼了整个啤酒界――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酵母菌同发酵过程的关系,另外那些促使啤酒腐坏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高温、高压的方法加以去除。(他本希望这个发现会促使自己的同胞对啤酒发生兴趣,结果却是他所不喜欢的德国人利用了它。)

在这个新的啤酒世界里,有了可以长途贩运的消过毒、冷藏着的啤酒,阿道弗斯·布斯的全国品牌之梦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一家大型酿酒厂能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相当于几十家社区酒厂。破产兼并的风潮随之而来。贮藏啤酒战争的第一回合就把酒厂的数量从2800家降到1880家;到1920年禁酒令的前10年,再次降到1500家(兼并的受害者之一是马修·瓦萨浓啤酒厂,它自打生产贮藏啤酒就衰落了,1896年就倒闭了)。到1933年禁酒令结束,屡受打击的酿酒业只有750家酒厂了;二战爆发时更是下滑到500家以下,而这时新一轮兼并又将开始。

不过,禁酒令的确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啤酒分销渠道:第二十一修正案驳回第八修正案,也同样彻底地打破了酿酒商控制酒吧和其他零售商的局面。该修正案还为国会和州立法当局扫清了道路,进而成为所谓三级体系:出现了一个高度规范化的独立啤酒分销商阶层,在酒厂和零售商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其结果之一是为啤酒制造了一个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的大众政治基础。

从德国贮藏啤酒入侵到禁酒令,从大萧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啤酒不仅在品种上不断改变,也在酿造思路上变化很大。许多早期在美国的德国贮藏啤酒酿造者十分忠诚于莱亨特斯格伯法――1516德意志纯净法――它规定啤酒只能用发芽大麦和啤酒花酿造(在酵母发现之后,此规定作了修正,把酵母归入其中)。不过,长久以来,附属品就有它特殊的位置――酿酒商们都会放入含高蛋白质的谷物,通常是玉米,安豪塞-布斯用的是大米。酿酒师们说这有两点好处:首先,能比比尔森那的古老方法让酒色更深、更干爽、口感明丽;其次,这也节约了成本,等于为发酵提供了便宜的原料,也是在低成本下提高酒精含量的好方法。这一转变正发生在大萧条和随后的二次大战期间,啤酒酿造者们在物资短缺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必须找到一种价格低廉的代用品。但是,当短缺结束时,许多酿酒商喜欢上了这种风格,不再生产纯麦芽啤酒。到了1950年代,这种放附属品的淡啤酒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美国标准。

但是,贮藏啤酒不仅仅在颜色和口味上变淡,而且还更上口,发展成为一项大产业。啤酒以前是国王、法老和众神的饮料。而这个新兴国家的立国之父们也同士兵、工匠一样,在公开场合毫不掩饰他们对啤酒的喜爱。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啤酒开始在工薪阶层中流行。19世纪的啤酒馆成了新兴工会运动的理想场所。当然工会的活动提高了美国数百万劳工的生活水平,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些暴力流氓事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