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4 主任级、院长级的医生才有资格当名医?

案例

有一位朋友在每次看病之前,一定先问:“这个医生是主治医生还是住院医生?他是主任吗?是院长吗?”如果头衔不是“××长”或“××主任”,他就觉得这个医生不值得信任,不找他看病。他的观念是:“一定是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当上主任或院长啊!怎么可能找一个资历浅的年轻医生当主管呢?”

一次,他因为腿部动脉血栓而找了某位担任医院院长的名医看病。轮到他看病时,他赫然发现这位“院长”十分年轻,看起来才30多岁。医生向他说明:“因为院长临时出国了,所以由我代诊。我是院长团队的一员,请放心。院长下星期就回国,手术还是会由院长主刀的。”

但到了他排定开刀那天,原本早应回国的院长却因其他事情而必须延长停留在国外的时间,但这位朋友的病情已不允许他再继续等下去,于是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上了手术台。

手术后又过了一个星期,该位院长才回国。复诊时,这位朋友不禁对院长抱怨说:“原本希望您亲自开刀的!”不料,院长却对他说:“我虽然身为院长,但事实上,所有的同事都知道,那位帮您开刀的年轻医生技术并不亚于我!他胆大心细,有时连我都叹为观止呢!”

事实

全世界的医生都一样,是有等级之分的。比如,在台湾被分成:

见习医生、实习医生、住院医生、总(住院)医生及主治医生。

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都是医学系的学生,但实习医生已开始临床助理工作。虽然实习医生还不能算是正式医生,但他们却是病人的好朋友,因为详尽病史的询问、协助医生及护理工作、送检体、抽血、打静脉留置针等琐碎工作,往往要靠他们才能完成。

住院医生是指从医学系毕业、考上医生执照、已分科的正式医生,是教学医院照顾患者的主力。总(住院)医生的工作与住院医生相同,但他们还要负责行政、教学及病房安排的工作,堪称是医院各科中实力最强、经验及学识都已臻成熟的医生。

主治医生则是已考取专科医生执照并开始看门诊及收住院病人的医生,在门诊中,病人最常接触到主治医生。他们同样要负责教学、行政、管理及学术论文发表等工作。

医生还有行政职位或教职的头衔,行政头衔包括各科主任、院长,在教学医院的教职头衔则包括讲师、副教授、教授等。

医生的培训不易,资深的医生当然有经验的积累,头衔通常较大,也可能兼有行政职务,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年轻资浅的医生,只要是通过考试,也同样具有看病诊断的能力。而且这些医生还可能因为拥有满腔热忱,尚未被“污染”,所以说不定看病比较仔细,也愿意多花一点时间给病人呢!

反过来说,虽然主任级、院长级的医生代表某种程度的资历和地位,毕竟要当上“长”字辈,也必须经过一番“修行”才行。但也有可能因为兼了行政工作而分身乏术,导致医疗水平下降!甚至也曾发生过有的医生为了争取行政头衔,而根本无心看病的案例。这种人根本就不配成为医生!

上述案例中的院长级医生还算是一位好医生,因为他除了不吝称赞资浅医生的功力外,也同时教育患者要有正确的看病态度。

和“头衔”这个困惑有点类似的,是“年龄”的困惑。有人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怕年轻医生“经验不够”,一定要看“老”医生,这也是不正确的想法。好的老医生,其看病方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观察学习而累积下来的,而刚由医学专科训练完毕的年轻医生,则通常会以最先进的仪器和观念来进行诊断,各有所长。

如同老教授四十年使用同一本教科书教学生,教的永远是旧观念、旧学问,如果一位“老医生”只以他四十年前学得的那一套来看病、治病,相信也非病人之福!

我曾看过某位年逾八十岁的名医,虽然身处医药科技一日千里的现代,却仍在使用三十多年前的老药,但仍有许多病人带着尊敬与倾慕前去看病。而同一科别、比邻而设的诊室由一位四十多岁的年轻医生坐诊,即使这位医生拥有丰富的最新医疗专业知识,但却门可罗雀。看到这种场面,我不禁感慨,这到底是病人懒惰(不打听),还是病人无知(盲从)?或许,是老医生不舍其落日余晖而恋战?

你要有的高医Q

医术好不好、医德好不好,与医生是不是有好听的头衔、是不是年纪大,没有绝对的关系。如果病人对“头衔”的尊敬程度大于对“医生”的尊敬程度,那么恐怕再也找不到好医生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