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介绍

 

中医的理论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仅了解“辨证”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施治”时如何确定治则和治法,尚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法,还必须选定恰当的方药,这也是中医治病中重要的环节。中医说:“先议病,后议药。”这说明,议病与议药不能偏废,否则就不能最终解除病症带来的痛苦。

要正确使用中药,就得先了解有关中药的一些基本知识。

有关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是怎样命名的

中药的命名,除少数不明原意的名称外,绝大多数名字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因道地药材的产地而命名。如党参以上党所产者佳而得名;川椒、川芎、川贝、川连等都因产于四川而得名;产于广东或由此进口的有广陈皮、广郁金、广木香等;阿胶因用山东东阿县的阿井水熬成黑驴皮胶而得名。此外,尚有巴豆、蜀椒及辽细辛等,亦多由产地而命名。

因形态而命名。因原植物或生药的形态不同命名各异。如牛膝因其茎节膨大如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因其茎叶有白毛如老人白发而得名;乌头因其块根颇像乌鸦的头而得名;人参因其根像人形而得名;钩藤有弯曲的双钩;其他如木蝴蝶、狗脊、龙眼、马齿苋、鼠尾草、马兜铃、鹤虱等都因其象形而命名。

因颜色而命名。中药多为原料生药,具有各种天然颜色,因此得名。如白芷、白薇、青蒿、青黛、青皮、丹参、赤芍、红花、紫草、玄参、大黄、赭石、白芨、黄连等。

因气味而命名。不少中药具有特殊的香气和滋味,有的常根据其气味的特点而命名。如木香、茴香、丁香、沉香、檀香、藿香、麝香等皆因其香气而得名。还有苦参、细辛、酸枣仁、苦菜、甘草、五味子等都因其味而得名。

因生长特性而命名。如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忍冬的叶,经冬不凋;冬青的叶,历冬仍青;半夏的块茎成热于仲夏;桑寄生在桑树上寄生;迎春的花开于早春;款冬的花开于冬季;万年青的叶四季常青等。

因性能功效而命名。有些中药是根据其性能的特点命名的。如防风能防治诸种风病,益母草能治妇科某些疾病,决明子有明目功能,续断可续筋骨等。还有千年健、大风子、骨碎补、通草、王不留行、合欢花、淫羊藿等,虽然它们的效用不一定都名副其实,但它们的命名常与其功效、用途有一定关系。

用人名命名。一部分中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姓名作为药名。如刘寄奴、杜仲、徐长卿、使君子、何首乌等。

沿用译名。如诃黎勒、曼陀罗、婆罗得、庵摩勒等。但也有冠以番、“胡”字样的,如番木鳖、胡椒等,其用意似在表明这些药当初并非国产。

因入药部位而命名。中药虽有用全株的,但大多仅使用其花、叶、根、茎、果实或种子入药,因而在植物方面有金银花、菊花、槐花、紫苏叶、淡竹叶、冬桑叶、枇杷叶、葛根、芫花根、车前子、莱菔子、牛蒡子、陈皮、地骨皮、牡丹皮、苏木、木通等;在动物方面有虎骨、蝉退、蛇蜕、鳖甲、鹿茸、熊胆、猴枣等。

因使用价值或相关作用而命名。如金不换、百两金、牵牛等。也有因与某些动物有关而得名的,如蛇含、蛇床子、醉鱼草、狼毒等。

此外,中药中亦有同名异药或同药异名的。如同为茜草科的水杨梅,在长沙叫沙金子,在湘西却叫穿鱼串,这是同药异名的例子。又如有的药虽同名为水杨梅,但却不是一种药,有的属茜草科,有的属于蔷薇科,这是同名异药的例证。故在用药时,应先搞清所用中药的科、属、种等分类特征,以免药名混淆,张冠李戴,造成差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