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17)

 

第三讲 隐逸的道家

顺其自然的老子

墨家是儒家的第一个反对派,道家是儒家的第二个反对派。道家这一派来源于隐士。从上古以来,中国就有隐士,相传尧帝时就有隐士许由、巢父等。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混乱,很多读书人厌弃了尘世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混乱无序,于是遁迹山林,逃到尘世以外去做隐士。越是乱世的时候,隐士就越多。有的隐士隐居在山林里,不为人所知。但是隐士中也有一些人为自己的隐逸生活寻找理论基础。他们积极探索,进行理论方面的构建,于是就逐渐形成了道家的思想。 

我们常常说道家和儒家是相对立的,实际上道家和儒家的成员都是周朝没落贵族中的读书人,来自于同一个阶层,都厌恶春秋时期的混乱无序,想恢复昔日周朝的和谐,只是两家有不同的主张罢了。儒家选择的道路是要做现实的努力,用教化的方式去净化人心,改良社会,使无序变为有序。道家则是用冷眼旁观的方式批判社会,并探讨怎样在混乱残酷的社会中自我保全。

道家学派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相关论述,是根据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观点而展开的。。在道家学派形成的最初阶段,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叫杨朱,被称为杨子。这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是完全不著书立说的,因为他的核心主张就是保全自己,也就是利己。对于一个利己的人来说,著书立说是给别人看的,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是对别人有利,对自己无益,所以杨子没有著作。我们只能在先秦其他诸子的书中找到一些杨子的影子,诸如《庄子》、《孟子》、《吕氏春秋》等。在《列子》中有《杨朱篇》,但是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列子》这部书是伪书,那么这一篇关于杨子的记载也就不好讲它的可信程度了。

第三讲隐逸的道家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根据先秦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杨子的一些思想。归纳起来主要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意思就是说拔一根汗毛对天下人有利这样的事情我都不做。如果有一群人被强盗围困起来了,强盗说:“杨朱,你只要拔一根汗毛,我就把这些人给放了。”杨朱觉得拔一根汗毛好痛,即便能救一群人,他也不拔。这就是杨子的思想。杨子认为人人都能够利己,人人都保存自己,不要去管他人,也不要去利他人,那么天下就安宁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制度,什么政府。这就是道家在原始阶段的主张:绝对的利己主义。杨子的这种主张其实也是隐士思想的体现,叫做全身避害。保全自己的身体避免遭到伤害,这也是道家一贯的主张。

道家发展到第二个阶段,代表人物是老子。在这个阶段,道家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绝对利己的思想已逐渐消失。老子是春秋末期周朝的史官,满腹经纶。当时史官兼管藏书,孔子曾经访周,想读王室藏书,就拜谒老子并问礼于老子。孔子见了老子以后非常震撼,深深地倾服于老子的智慧与境界。后来,孔子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也;兽,吾知其能走也。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意思是说,鸟儿我知道它能够飞翔,野兽我知道它能够奔跑,而老子就像天空中的龙一样,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聃是耳郭的意思,相传老子生下来就没有耳郭,所以在号中将它补上。

老子以史官的深邃,看透了历史的兴衰治乱,抛弃尘世,骑青牛出函谷关。函谷关就在今天陕西一带。当时有个守关的人,叫尹喜,是一个天象学家。他夜观天象,发现一股紫气自东而来,就知道一定有圣人要来,于是就一直在函谷关门口等候。果然有一天,他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来了,这个人就是老子。他断定这个人就是他夜观天象获知的需要迎接的圣人,就毕恭毕敬地把老子迎到了陕西周至,给老子修了个茅屋叫做楼观,请老子在这个地方讲经。相传老子在这里讲了五千言,就是《老子》这部书。讲完之后,老子在一天夜里化成一股青气,飘然升天了。所以老子这个人是颇有些神秘色彩的。到底这个人是怎么回事,现在也没有定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也写得不是很肯定,据他说春秋战国时期至少有三个叫老子的人,他也不敢断定到底哪一个是写《老子》的老子。

《老子》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可以代表道家第二阶段的主要思想。后来道教成立,道教成员就把《老子》尊为《道德经》。《老子》这部书从宇宙的高度总结了全身避害之道。老子认为全身避害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宇宙之道,老子把宇宙之道简称为道。道是老子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道家之名也由此而来。《老子》一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通常所说的道其实就是儒家讲的道,儒家讲的道主要指的是人道,老子所讲的道主要指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人要顺应宇宙之道,首先就要明白宇宙之道的内涵,所以《老子》中很多章节都在阐述什么是道。

老子认为道就是宇宙的能量和规律。老子讲宇宙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整个宇宙的运动变化。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老子还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意思是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存而不推辞,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老子认为作为宇宙能量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又确实存在,恍兮惚兮,绵绵若存,在天地之间亘古永恒地存在,鼓动着万物的生命。后来道教形成以后,就吸取了老子对于道的这种认识。道教的修炼,就是讲要吸取宇宙的能量,转化成人自身的能量,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