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一般来讲,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巴菲特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投资人,都是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创收的。在创业的时候没有钱,但并不妨碍成功,这就要学会借鸡生蛋,让钱生钱。也就是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去挣钱,但是不能被钱所羁绊,挣钱也是要讲究特殊技巧和方式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过去的传统思想和经验不再重要,也有很多的投资人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方法。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人,尤其是希望在行业内有突出成就的人,必须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勤于思考,也敢于突破,懂得利用可再生资源去寻求更大的发展。否则,就永远是保持生存而不是飞黄腾达。

作为世界超级富翁,巴菲特拥有巨大的资本,但是他明白,金钱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要为钱所累。他在运用复利的方式不断创造财富的时候,没有感到疲倦、艰辛。他认为,积累财富既要寻找机遇,也要顺其自然。否则人就可能被金钱所左右,甚至沦为金钱的奴隶。

巴菲特常常提醒那些整日为金钱疲于奔命的朋友:我反对拼命,我赞成技巧。巴菲特永远只是把挣钱看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并不是迷恋金钱的本身。

实际上,在拥有了大量的金钱之后,钱就是一张纸片或者是一串数字而已。在更大程度上,钱就是一个概念。巴菲特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永远是有限的。而这个时候,个人必须凭借外部力量最大限度地扩展财富,学会让钱来为你服务。

巴菲特反复强调,善于用别人的钱来进行投资不失为一种逾越自有资金局限、规避风险的方法。每个人的个人资金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尤其是一些初步涉及投资领域的新人。

巴菲特能够在投资市场取得非凡的成绩,一方面是因为他能够对股票市场进行高超的把握,另外一方面就是他一直善于利用外来的资金进行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财富的跨越式积累。

巴菲特大学毕业后,回到父亲的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到导师格雷厄姆的纽曼投资公司工作。他以这个公司为跳板,学到了很多的投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纽曼公司解散之后。巴菲特又回到奥马哈,并且在一个家庭宴会上宣布成立合伙公司,希望亲友们都来参与。巴菲特的这个方式,也就是典型的借鸡生蛋的办法。

随着财富的积累,巴菲特有了一定的资金,但他仍然使用让钱生钱的办法来再次扩大规模。

伯克希尔公司是美国早在1790年就建立了一家纺织厂。这家公司一直由察思家族所掌握,直到后来与哈撒韦制造公司合并。

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后来占据了全美国的龙头地位。棉纺织量一度占到了整个国家全部棉花数量的25%,最后成为一个专门为衬衫、床单、手绢等生产主要纤维的多工厂联合体。

1955年之后,由于察思的经营理念陈旧落后,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水平,外部环境非常不理想,所以最后被迫与同样遭受损失的全国最大的纤维经营商哈撒韦公司合并,但是失去了公司的经营权。新的总裁名叫斯坦顿。

在公司合并的开始几年里,斯坦顿置办新的设备以提高生产率,公司很快发展成为新英格兰最大的,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纺织品制造商。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斯坦顿后来变得苛刻而孤僻。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70多岁的斯坦顿不断地加大对公司的投入,但还是无力回天。公司的经营状况一路下滑,再加上公司内部他和弟弟之间的矛盾丛生,一切的前景不容乐观。到1963年年初,伯克希尔的股票由每股的1434美元下降到813美元,形势严峻,而之前长达8年的时间,公司的股票也一直处于疲软状态。

面对满目疮痍的公司现状以及已经无法遏制的股票暴跌,几乎没有人敢去伸手援助了。

早在1962年,巴菲特就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一些股票,这是因为股票价格在市场上降到了一半。那时候他还没有更多的想法,不过最后看到公司无法经营下去的状况,他也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毕竟是一个老牌的公司,很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一定的信誉。巴菲特因为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一些股票,已经与它有了关联。看到公司如此处境,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通过接管这个公司,把自己的纯粹投资人身份变成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于是,在这个几乎变成废墟的地方,在当地的投资人都唯恐躲避不及的时候,巴菲特却反常地主动靠近伯克希尔公司。

巴菲特在综合了自己的看法之后,立即采取了措施。他加大了对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购买力度,并且直接找到公司的大股东购买他们手上的股票。

巴菲特的投资行动引来很多人的观望,他们不理解这个猎手在这片已经荒芜的土地上还能找出什么财富。在他们看来,伯克希尔公司就是一个只能往里贴钱而不能够见到效益的泥潭。而随着情况的发展,大家慢慢发现,这家公司在巴菲特的手中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企业。他以此为据点,正式向商场发起了他的总进攻。巴菲特坚信,伯克希尔一定会带给他好运的。

在通过对伯克希尔公司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巴菲特于1965年5月10日正式对它进行了接管。只是,巴菲特另有算盘,他借用伯克希尔公司这个招牌,开始了他另外的计划。不久大家看到,伯克希尔公司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纺织业务的公司,而是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投资实体。他原先看中的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确成为他的生财机器。即使巴菲特卧在床上,也不用担心那些人创造的财富流失到别处。这种杠杆原理,让很多的人力和财力都能有序地为他创造利润。巴菲特巧妙地借用了它的外壳,在之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公司相继收购了一个联合企业和一家国家银行,业务扩张到包括海运、印刷、保险等方面——一个巨大资本王国的轮廓已经初见端倪。

众所周知,伯克希尔公司后来成为巴菲特永久性的招牌,直到今天依旧长青茂盛。2002年《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伯克希尔公司成为美国最受人尊敬的10家公司之一。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的眼光的确是独特而敏锐的。他捕获伯克希尔公司,并以此为平台,一步步将自己的事业推向顶峰。他那种无人可比的嗅觉和判断能力,尤其是借鸡生蛋手法的运用,令人赞叹。

巴菲特常常幽默地告诉朋友们说:我不喜欢劳动,尽管从小就被送到农场去锻炼,但是,我在那里没有扶犁耕地,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所以这个方面的缺陷就会得到其他方面的补充。无论是成功的投资人还是投资机构,让钱生钱是最基本的赢利方式,只是我运用得多一些罢了。

在购买伯克希尔公司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即使巴菲特拥有上亿元资产,他也没有丢弃借鸡生蛋的手段。尤其是涉足保险业,更是他运用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也使他运用这个手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巴菲特以钱生钱,让钱在自己的左右之下持续不断地以惊人的速度积累,从而达到了让钱来为自己工作的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