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窦太后“斗法”(1)

汉武帝刘彻15 岁以太子身份名正言顺地当了皇帝,绝对是少年得志。但他心里明白,这是托庇祖宗的福荫,不是得于自己的造就,心高气傲的他,决心施展雄才大略,用切实的功业“考”一份君临天下的“资格证书”。于是,他即位不久便下了一道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的求贤诏,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建元革新”。

但是,刘彻的改革计划刚走出第一步,就遇到一道厚壁:祖母窦太后。

在窦太后的干预下,刘彻的老师、丞相卫绾被免职,积极支持刘彻改革的御史大夫直不疑也被免职。免职的理由完全不称其为理由,不过是“翻旧账”,找出卫绾、直不疑以前犯的小过错,上纲上线,然后不客气地摘掉他们的乌纱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纯粹是“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嘛!要知道,汉初的丞相掌管百官,地位极为尊贵,皇帝好比国家的董事长,丞相则是国家的首席执行官。如此轻率地撤掉一个丞相,在汉朝创立的数十年间,尚属首例。也许窦老太太就是要狠敲孙子一下,让他明白:当家做主的念头不要太强烈,你还小呢!

此时朝廷的权势主要掌握在窦太后手中,凭刘彻稚嫩的翅膀和招贤招来的一批“书呆子”,根本无法与太后抗衡。但客观上说,窦老太太给刘彻一个“下马威”,不只是为了表现权力欲,主要还是为国计民生着想,担心孙子少不更事,受人蛊惑,把国家治理坏了。

窦太后实在称得上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老太太。她出身贫寒,小时候,父亲不幸溺水身亡,两个弟弟又被拐卖,多年杳无音信。少女时,被选入宫中,成为汉高祖刘邦后宫中的一名宫女。刘邦死后,吕后从后宫中挑选一批宫女,分送给各诸侯王,窦氏也入选名单。她请求主持分配的宦官让她去赵国,因为赵国离她的家乡近。宦官忘记了她的请托,分配时将她安排给了代王刘恒。当时赵王如意名声最大,而代王刘恒最不招人待见。没想到,这次阴错阳差的分配却是窦氏幸运的开始,几年后,赵王如意死了,代王刘恒当了皇帝。而窦氏深受刘恒的宠爱,又因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

窦后出身底层,对底层人民有感情,跟文帝一起奉行节俭,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文帝死后,景帝刘启继位,尊窦氏为皇太后,从此,窦太后开始插手朝政,影响却很深远。她忠实地维护着汉朝开国以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竭力维持着国家的稳定,“文景之治”的盛世得以延续数十年,窦太后功不可没。

窦太后厌恶官僚主义的儒学,信奉具有平民思想的黄老术,为了迎合她的喜好,窦姓宗族都以《老子》为必读书,而景帝在位16 年,始终不敢重用儒士。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为”思想逐步抬头,学派之间的争鸣越来越激烈。汉景帝时,儒学博士辕固生与黄老学博士黄生就“汤武革命”进行了一次著名论战,辕固生唇舌如刀,大获全胜。但他还来不及高兴,就被窦太后召去问:《道德经》这本书如何?辕固生不屑一顾地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大怒,逼他进猪圈刺杀野猪,把他吓个半死。学者之间的争鸣引起最高当局的重视和干预,预示着学术论争开始滑入政治运动的轨道,一场文化政治革命的风暴即将到来。

刘彻小时读书,卫绾教以儒术,窦太后很不高兴,吩咐卫绾说,刘彻作为未来天子,不宜专攻儒学,应该兼学别样。她还亲自出面,替孙子找来其他方面的老师。但刘彻受卫绾的影响,从内心深处还是喜欢儒学。

公元前140 年,刘彻即位,下诏向全国征召人才。丞相卫绾认为复兴儒学的时机已经到来,上奏说:“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刘彻批准了卫绾的奏议。这是第一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动,但规模比较小。求贤诏名义上是选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好像什么样的人才都要,但实际上,选拔对象主要还是儒士。同年,卫绾建议:举荐的贤良中,如果有研究申不害、商鞅、韩非的法家学说的人,以及研究张仪、苏秦的纵横家学说的人,应全部罢免。刘彻立即批准执行。如此一来,朝廷中的主要官员几乎都变成儒士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