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

歌中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单说这大刀,日本叫它青龙刀,蛮好听的。我们把他们的刀叫大洋刀,过去在电影上常见,前两年又看见它砍了姜文的脑袋——电影《鬼子来了》;幼时玩游戏把手帕什么的挂在帽子后面,就装作鬼子进村。大洋刀的“学名”叫日本刀,是宋人给起的,但日本人几乎到了明治时代,要自立于民族之林了,才用起这个叫法,画叫日本画,刀叫日本刀。

日本出土了很多弥生时代的铜剑,那些剑并非武器,是用来祭祀的。也出土有古坟时代的铁剑铁刀,刀是实用的,而剑是仪式道具。剑在日本自古不发达,或许与当时中国已看重刀有关。据《三国志》记载,238年魏明帝郑重赐给日本女王很多好东西,其中有五尺刀二口,没有剑。当剑不再是战场上挥舞的主要武器时,被文人给艺术化,李白拔剑四顾,龚自珍一箫一剑,飘逸千年。剑便于刺,刀利于砍。日本把刀剑二字用得比较乱,大概只有庙里不动明王握在右手的降魔剑明明白白是剑。平安时代贵族佩刀,镶金嵌玉,尊称为剑。天皇家祖传三种神器,《皇室典范》规定“天皇崩时皇嗣即践祚,承祖宗之神器”,其实只承继剑和玺,因为镜是天照大神的神体,供着不能动。剑叫草薙剑(神话里先是叫天丛云剑),据说有人见过,确是双刃剑,长二尺七寸。他们的剑道,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刀道,武侠小说里的剑豪拿的是刀,叫刀客才是。

京都正仓院中藏有唐大刀,还有日本仿造的唐样大刀,做工极精美。日本刀当初跟剑一样,是直的,如《和名抄》所言,似剑而一刃曰刀,似刀而双刃曰剑。大概在平安时代中期,10世纪到 11世纪,刀逐渐造出了弧度。弯刀所受的冲击比直刀小,更适于横砍竖劈。剑身中间有一道棱,断面呈菱形,但大刀不起棱,靠重量施威,从力学来说,不如起棱的日本刀锐利。到了宋代,事情反过来,日本进献的贡品中有了刀。欧阳修写诗,称日本国出的刀是宝刀,梅尧臣与人共观日本刀,也不再为世上没有了干将、太阿而懊恼。

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东国武士的武艺日见高强,形成以劈砍为主的独特刀法,奠定日本式武术基础。镰仓时代“兵革相踵,名工益辈出”(黄遵宪语),是日本刀黄金时代。黄遵宪有诗咏日本刀,云“正宗千锻出金精”,这个正宗就是镰仓时代末期的锻刀名工。那时蒙古大军泛海而来,正宗锻造出利刃,砍得透皮铠。后世说他有十位高徒,称“正宗十哲”,黄遵宪在诗注中开列了几位,实际上未必从师,只是影响所及,风格相近而已。宫本武藏用的刀是正宗刀。

日语“刀”的语源即“片刃”。“大刀”一般指直刀,“太刀”是弯刀。

“刀”,又叫“打刀”,和“太刀”一样,刀长六十公分以上,但弧度比较小。两者的区别还在于“太刀”悬挂腰间,刀刃朝下,“刀”插在腰带里,刀刃朝上。影视上武士当腰插刀,历史就到了战国时代(1467年开始的一个来世纪)。这时战斗形式由骑马独斗变为步兵集团作战,较为轻便的“打刀”盛行,取代了“太刀”。丰臣秀吉统一了天下,1588年推行兵农分离政策,禁止僧侣百姓带刀。带刀成为武士的特权,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武士把精神寄托在刀上,反而养成刀乃武士之魂的意识。幕末,刀魂意识更厉扬,赖山阳吟道:“可恨东风一驱附大涛,不使膻血尽膏日本刀”。明治年间发布废刀令,如黄遵宪所言,“自兵法改用枪炮,士夫又禁佩带,名刀遂绝响矣”。但明治天皇爱好刀,以致锻造不绝,且加以科学研究。美军占领日本,收缴刀剑,毁了不少名刀。也有一些被美国兵据为私有,对日本刀从恐惧转向欣赏。日本人抗争,说刀具有艺术价值,大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美日本刀就是这时才明白过来的。

占领军不仅收缴刀剑,还禁止砍砍杀杀的武侠电影。日本人争辩:美国西部电影不也用枪杀人吗 ?美国人说,那是为了正义,而日本的武侠宣扬封建主义,助长军国主义。日本人爱刀,甚于我们爱剑,美国人论说日本文化模式也叫作“菊与刀”。日本人把优美与杀伐集于刀,拉上菊以

及樱花来对比说事,倒显得多余。刀是凶器,终极之美在杀人,那就是“一挥头白不闻声”(黄遵宪诗)。日本刀不是用力劈砍,而是抢时间,争速度,一挥之间快达八十分之一秒。武侠小说《大菩萨岭》的主人公机龙之助随意杀人,滥杀无辜,他挥刀有如力士在相扑擂台上撒盐,仿佛是宗教仪式,这个仪式迷住读者心。有人评论,机龙之助的刀具有打破闭塞时代的能量,相当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斧子,这种话姑妄听之罢了。

无刀不成侠,与历史小说的分水岭,也在于武侠小说少不了刀,最终靠天下无双的名刀与独创的一招剑术(刀法)杀敌,完成修行或复仇。1970年代以后小说家尤热衷于写刀,不知是不是三岛由纪夫剖腹自裁引起人们对刀的关注。那是 1970年初冬,说时迟那时快,三岛把短刀插进肚子,帮手就赶紧挥刀,以减少他的痛苦,但连砍两刀也没砍断脖子,换了一个人才总算把脑袋砍下来。三岛以为这把刀是名刀,叫关孙六,其实不过是一把幕府终焉之际锻造的军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