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鼻子(1)

鼻子在解剖学上只是女性身体的极小的一部分,但千万不要小看它,它的重要意义绝不能单靠其所占有的身体比例来衡量。鼻子是女性的脸上最不擅长表达情绪变化的部分,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微微皱起来,表达对某事的厌恶。不过鼻子往往还是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关注,它的外形是评价一位女性是否美丽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才会有那么多的女性求助于整容专家,希望把自己的鼻子雕琢得更加美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呢?这个从女性解剖学上看来非常小的器官怎么会如此特别呢?为什么英国诗人丁尼生会在他的抒情诗中满含深情地写道“她细细的鼻子,微微翘起,像花瓣一样”呢?

很显然,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很多特征是专为强调女性的特点而演变来的,比如宽宽的、利于分娩的臀部、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皮肤以及丰满的胸脯,然而女性的鼻子发展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究竟有着怎样的进化优势呢?要理解这些,首先我们需要检视一下鼻子的基本生理结构。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鼻子与我们的动物亲戚们相比较,马上我们就会发现,有着显著的鼻梁、拉长的尖端以及向下的鼻孔的人类的鼻子,是那样的独特。猴子和猿类都完全没有这样的特征,某些其他动物也会有与人类接近的较长的鼻子,但与之相“配套”的,肯定会是一张大长脸。我们人类是在扁平的脸上搭配了一个突出的鼻子,这样奇特的情况需要一个特别的解答。

有些解剖学家提出了一种不大让人信服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脸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扁平,但鼻子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结果就像退潮后的海边岩石一样,被逐步暴露了出来。这种观点着实难以服众,因为人们觉得更为合理的是,一定有某种非常积极的因素,让鼻子从它周围的面部组织中如此醒目地独立出来。对于人类,鼻子一定在生理学上具备某种特别的优势,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专家们提供了多种假想。

第一种假想是,人类的长鼻子是为了加强共鸣。随着语言交流的日益重要,人类发声器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鼻子的演变正是为了顺应这种趋势。也就是说,人类声音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促成了鼻子的发展进化。要说明这一点,你只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然后再试着说话,你的声音就将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也就是歌剧演员们极端畏惧感冒着凉的缘故。然而这种假想还是有着严重的缺陷,因为要让人类发出清晰的声音,只需进化出更大的鼻窦――隐藏在鼻子里的空洞――就能产生足够的共鸣了,何必一定要把鼻子进化得那样高高耸立呢?看来人们还需要对这个问题寻找更好的答案。

第二种假想认为人类的鼻子是一个防护物,一个用来保护眼睛的、里面净是骨头的“盔甲”。如果你把拇指放在自己的颧骨上,食指放在眉毛上,中指放在鼻梁上,你就会发现颧骨、眉骨和鼻梁形成了对眼睛的“三角防护”,这个由骨头组成的防护能够妥善地保护眼睛,使柔软而又易受攻击的眼球尽可能地免遭正面打击。

第三种假想更为古怪,有人认为鼻子是人类为了对抗水而进化出的防护物。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我们的老祖先在数百万年前曾经有过一段水栖生活,在那段需要每天浸泡在水中的岁月里,人类祖先的身体产生了多种与现实相适应的变化。当人类需要潜水的时候,高高的鼻梁和长长的鼻子就成为了一个避免让水涌入鼻腔的有效的防护物,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跳入水里的时候,需要用手捏住鼻子,以免被水呛到,而当我们头朝下跃入水中时,就完全不需要手部的配合,因为鼻子本身的结构就已经起到了防水的作用。这种观点有几分道理,但却未必接近于事实真相,如果人类的祖先确实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水栖生活,更可靠、更高效的进化目标应该是像海豹那样,产生出一个鼻腔阀门,要进化出那样一个能够在水下紧密关闭的鼻子只是进化道路上的一小步。如果真的只是为了防水,人类就无须进化出长长的鼻尖和向下的鼻孔――对一个水陆两栖的古猿来说,发展出带有阀门的鼻孔就已经足够应付现实需要了。

但也许,人类鼻子的形状真的是起到了某种防护作用,它防护的对象可能是灰尘以及被风卷起的污垢。在离开了宁静的树林,进入广阔的平原,或者其他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之后,我们远古的祖先们一定遭遇到了严苛的、多风的气候条件,于是,更为朝下的鼻孔就应运而生,并很好地提供了对尘土、污垢的防护。这种观点把人类的鼻子看成了空气调节装置,并认为它是在我们的祖先不断散布到更冷、更干燥的地区时,迫于现实的压力而做出的自我调整,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必须先来更好地了解一下鼻子的内在结构。

当外部的空气被我们吸入鼻孔时,它们的状态都没有好到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肺叶,我们的肺部对它所得到的空气有着苛刻的要求,后者的温度最好是三十五摄氏度,相对湿度百分之九十五,并且最好是无尘的。换句话说,进入肺叶的空气最好是温暖、湿润而且洁净的,以免肺叶精细的内部表层被烘干,或是遭到损害。鼻子以一种非凡的方式胜任了这项工作,通常情况下,它每天能够把十四立方米的空气送入肺里,并且所有这些空气都是符合要求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