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客玩天涯(7)

 

先声明,不是让你泡麻将馆、茶馆之类没有技术含量的地方,咱这里品的是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这些底蕴丰厚的陈年普洱。要欣赏这样的艺术宝库,对于贫客来讲难度系数增加了些。如果走马观花的话实属浪费,最好玩儿前能备备课,起码略知一二才能领略其妙处。

以碑林博物馆为例。

这三学街早有耳闻,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名。这碑林博物馆就在这里,其实多数城市的孔庙都成了博物馆之类的展览馆,碑林的文庙,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历经900多年,入藏碑石近3000方。现有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1087方碑石,可谓名碑荟萃,有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南北朝的墓志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玠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7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的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经书,计114石,文刻两面,共228面,字列8层,约65万字。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7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次,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石质书库,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一件小事提下,高2.5米、重6吨的景云大钟就是每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钟声的由来,看官不妨一览其姿容。

如今省级的历史博物馆大多免费了,这也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事,非常符合贫客的玩儿旨。就拿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来说,就很值得。

关于陕博,以我的历史积淀实难将其厚重内涵罗列一二,那就随便说说吧。

陕博为张谨秋女士仿唐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展馆分为三部分,即基本陈列、临时陈列和特别陈列,收藏了全省各地收集到的文物37万多件。

进入基本陈列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序言大厅,有三幅巨大照片和一尊石狮。这尊石狮是复制品,真品放在武则天母亲的顺陵,高3.4米,重15.6吨,石狮相当雄伟独特。

步入展厅,先是史前时期,距今115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初,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其中有猿人头盖骨化石,我们称之为“蓝田人”;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有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新石器、陶器。

然后是奴隶社会的周代,以青铜器为主,其中一件青铜牛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牛身为器,牛尾为柄,牛舌为流,整个酒器生动地展示了周青铜铸造业的高超水平。

再到秦朝,展出青铜剑、兵马俑等。

接下来的第二个展厅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个展厅,先是隋朝和唐朝。其中,古唐都长安城的地图,让人颇为惊讶。古长安城占地面积83.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是现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过100万。

然后是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如唐三彩、瓷器和金银器……让人惊艳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唐墓壁画,并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都令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是宋、元、明、清,有值得一看的“青袖提梁倒注壶”,壶身装饰着牡丹、凤凰、狮子。其中,牡丹花被视为花中之王,凤凰被视为鸟中之王,狮子被视为兽中之王。这三王争霸的倒流壶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手工艺品。

好了,结束。说句矫情的话:泡馆一遭,格调都升级了,贫客们,还等什么呢?

拾遗玩儿的是苍凉,而苍凉又何尝不是一种景致?譬如潼关故城。去潼关绝对是冲着肉夹馍——这当然是句玩笑。因那里有座古老的城池,一抹风干的残存在老潼关人记忆中的潼关故城。

潼关,古称桃林之塞,秦为华阳,东汉建关,以潼水而名。古潼关为兵家必争之地,如著名的东汉曹操与马超之战、中唐哥舒翰与安禄山之战……

《春秋传》中记载:“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山海关志》又称:“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为首称。”就是这样一座“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险峻古潼关,只能在残存的瓦砾间寻觅它曾经的灿烂和庄严。

步行40分钟迎来了这厚重的落寞,这里没有水泥金属建筑围墙,在历史里穿行,孤傲的故城满眼的绿意生机。

安静地走,能感觉到泥土浅浅下陷的松软,不由得感慨这一片黄土地孕育过多少豪杰英雄。原本就对土地有着特别的亲近,喜欢它的青草味道,喜欢它无限容纳的真实,如若只待在城市的混凝土丛林里,会有太多的孤独与不适。

走走停停已近落日时分,有风徐徐吹来,阴凉舒爽,索性寻了棵古柏就着它的影子躺下,看它蓬勃的枝叶蔓延,很久,很久。

告别,昔日雄伟的城墙、参天的古树、华丽的庙宇、熙熙攘攘的牌楼街,虽未曾熟悉却又要道声珍重。

苍凉是一种景致。

贫客们,不是吗?就如我们的青春,过去了只能缅怀。

潼关,是听来的潼关,是拼图的潼关,是梦想的潼关,还有关于潼关八景的片段。

第一景,雄关虎踞。

“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觑严城。”清代的淡文远,以一首《雄关虎踞》,道出了潼关故城东大门往昔的威严。

雄关,过去是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故城东门外的麒麟山角如猛虎蹲在关口,故有雄关虎踞之说。

那时的故城东门,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天堑,雄关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若进关,需沿着东门外的陡坡拾级而上,仰望巍峨的麒麟山如猛虎雄踞,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只是这一切也只能停留在某个记忆的点来缅怀。故城历经战乱,久成残城,雄关也成残关。

第二景,禁沟龙湫。

明代的林云翰有诗云:“禁沟山下有灵源,一脉渊深透海门。龙仰镜天嘘雾气,鱼穿石甃动苔痕。四时霖雨资农望,千里风云斡化云。乘兴登临怀胜迹,载将春酒醉芳尊。”故时,潼关地势高亢,形险势阻,横有阎王沟、禁沟、列斜沟和禁沟河。自古登关一条道,贯通东西,禁沟铁桥、太峪水库功不可没。

那时,曹操与马超潼关恶战,马超兵败西逃。

更有公元756年,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出关作战,被反军安禄山打败。

公元880年,唐将田令孜统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黄巢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而这禁沟龙湫为当时胜景,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叫做“龙湫”。禁沟龙湫在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北距潼关故城约2公里。

禁沟长而且深,水源来自秦岭蒿岔峪,并汇合沿途泉水流至石门关。石门关后沟床突变,湍流直下,飞沫四溅,好似白练高挂。此时,与潼河相融,汇为深潭,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第三景,秦岭云屏。    

依旧是清代淡文远的诗:“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

顾名思义,屏,取屏风之意。秦岭云屏,就是把秦岭云雾缭绕的自然风光比作潼关的屏风。

潼关南临秦岭,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有诗为证:“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在秦岭山脉上悬崖壁立,动植物花样繁多,而且独具特色,赏心悦目。此处的秦岭云屏,雨雪前后,景象更为美妙,峰峦跌宕,浮云霭霭,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去无踪,龙腾虎跃,万马奔腾,时而如丝如缕,时而铺天盖地,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若遇旭日初升,云露初开,屏风乍现,五光十色,山为画,画为山,锦绣山水融为一体。胜哉, 胜哉。

第四景,中条雪案。

清代淡文远有诗云:“迢遥北望俯群山,满眼平铺霜雪环。疑是蓬莱山上石, 移来一片拱岩关。”中条此处指中条山,如今划入山西省境内。中条山与潼关隔黄河相望,潼关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秦岭,为兵家必争之地。杜甫有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人行其间,可望黄河远道奔来,劈开秦晋的莽莽群山。

中条雪案,是指中条山上清幽的雪景。在当时,潼关正是军事重镇,设防北跨黄河,在蒲州境内设千总,管辖关津渡口。潼关故城正是欣赏中条山雪景的绝佳位置。险、奇、美、秀,云蒸霞蔚,群峰晶莹耀眼,夜月双辉,绮丽多姿,时而云雾缠裹,雪山乍隐乍现;时而山顶云封,另具一番风姿,夕阳西下,辉罩山顶,雪峰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亭亭玉立。入夜,似躲进白纱帐中的精灵,渐入甜蜜的梦乡。银为树,玉作峰,粉塑栏杆,素裹山川,琼瑶失色,云游雾荡。

如若置身中条雪案,恍惚间如入梦幻。 

第五景,风陵晓渡。

“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风陵,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

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金人赵子贞曰:“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据说,风陵渡名称的由来便源于风后陵。

相传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起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迷失四方,不能作战。黄帝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指南车,为大军摆脱困境,战胜蚩尤。可惜风后战死沙场,埋葬在这里,后来有了风后陵。后称风陵关。

唐圣历元年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津即渡口,后称风陵渡。

还有一个传说,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咽喉要道,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在此,东汉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也在此。明清时设巡检司和船政司。雍正六年,风陵渡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往来客商络绎不绝。 

每日拂晓时分,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攘攘地汇集于风陵渡。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热闹非凡。此时,遥望黄河,烟雾茫茫,桅灯闪烁。伴着哗哗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商人的呼喊声,古渡苏醒了。 

第六景,黄河春涨。

明代林云翰诗云:“冰泮黄河柳作烟,忽看新涨浩无边。飞涛汹涌警千里,卷浪弥漫沸百川。两岸晓迷红杏雨,一篙春棹白鸥天。临流会忆登仙事,好借星槎拟泛骞。”黄河冰解,两岸绿柳如烟,忽见河水猛涨浩渺无边。洪流奔腾,一泻千里,巨浪澎湃,百川汇流。伫立在岸边醉迷着杏花时节的清晨春雨,挥篙驱舟游荡在白鸥群中。撑船在黄河中随波逐流,遐想着登仙之事,最好还是驾着小船去效法张骞探寻黄河的源头。

读诗,若身临其境,春天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黄河上游的万山丛中,积雪开始消融,封冰已经解冻,滔滔的黄河水汹涌澎湃。站在潼关城头北眺东望,只见银光四射的冰凌伴随着河水汹涌而下,滚滚而来,水天一色,而商贾们争渡的情景尤为生动,一叶叶帆船傲居浪头,忽高忽低,时隐时显,风声、水声、吆喝声,声声入耳,不由得想起那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七景,谯楼晚照。

清代潘耀祖有诗云:“画楼突兀映麒麟,斗角钩心满眼春。待得夕阳横雁背,鼓声初动少行人。”谯楼是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楼上驻兵,用以瞭望、报警、报时。而此处谯楼晚照之景,是指日落时候潼关谯楼也就是西城门楼上的景致。

潼关的西城门楼如果你不熟悉,那么“中流砥柱”这个成语熟悉吧,“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现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写下“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诗云:“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而这中流砥柱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段的时间是位于潼关西城门楼下的。

西城门楼,雕梁画栋,飞檐叠障,古色古香,构筑精美,眺望城内巷道阡陌,起伏密布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如今却只留下残垣断壁,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而那夕阳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谯楼,如披锦裳,跃于彩云之巅,雕柱斗角,飞檐钩心,光辉四射,而谯楼四周的“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也只能成为画中的景致。

第八景,道观神钟。

明代林云翰诗云:“隔断红尘紫气堆,仙家台殿倚云开。海鲸制就迷青雾,追蠡年深锈绿苔。百杵敲残天未曙,千门响彻梦初回。飘飘环佩空中举,又是朝元礼上台。”相传明万历年间洪水泛滥,黄河汹涌澎湃,黄河内有雌雄二钟,雌钟为铁钟,雄钟为铜钟,两钟摩荡有声,雌钟止于潼关,而雄钟则流于陕州。

万历二十四年,雌钟被悬挂在麒麟山顶的钟亭上。钟亭四周绿树参天,白云缭绕,晨昏叩之,钟声抑扬顿挫。“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清脆悦耳,山川生色。故有此景。

屹立千年岿然不倒的潼关毁掉了,梦里的潼关,依旧游人摩肩接踵,商贾如林,车水马龙。一派富庶、繁荣。    

梦里的潼关,十二连城烽火起。

梦里的潼关,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