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和“盛宴”(1)

2005-2007年,冯小刚终于彻底地完成了自己导演生涯的转型--由一个“喜剧片导演”转变成题材上的“多元化”导演了。就在这段期间,他也跟了一股流行风,尝试了武侠和战争电影。

在2005年之前,冯小刚所有电影的运作周期,从前期筹划、剧本的编写修改、主演的确定,直到开机摄制、后期剪辑加工,再到宣发和正式公映,全部流程都能控制在12个月以内。而由他和华谊兄弟精心打造的古装武侠大片《夜宴》,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酝酿,终于在2006年9月“上桌”了。

可惜,这道精心烹制的大餐实在是不合口味。

相比于冯小刚之前的作品,他的《夜宴》已经达到了目前国产商业电影制作的最高层次--由数千万元成本的中等投资正式向“亿元大片”路线进军。在该片的主创阵容中,有香港知名武术指导,有在奥斯卡镀过金身的作曲家和造型设计师,还有拥有海外知名度的“国际级”女影星……完全是由大牌人物组成的全明星阵容--在冯导迄今为止的从影历程上,《夜宴》剧组可以说是他带领过的最华丽的一支创作团队了。

无论是影片题材、投资力度、主创人员的身份,还是王忠军王忠磊等华谊高层对该片的定位与期望,打造这部武侠大片的前后多处环节都像是在效仿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这一次,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明摆着要走国际化路线了,铆足了劲头,打算和“冲奥”这股当时最最热门的时尚潮流接轨。

影片上映后,来自公众和媒体两个方面的反馈信息表明,冯导果真不愧是学习和模仿的天才,连“叫座不叫好”这根轨都接上去了--《夜宴》是冯小刚自1997年起的从影生涯中,第一个引起广泛负面反响的作品;也是第一个让普通观众、媒体和业内同行这三个评判立场截然不同的群体,同时对其产生质疑和批评的作品。在过去多年里一向表示“非常看重观众口碑”的冯小刚,这一次极其少见地站到观众的对立面上去了,同时也站到以往自己的对立面上去了。他在创作题材和导演风格上的第一次大幅度转型,动作完成得很生涩。华而不实的“夜宴”,只能在食客的纷纷议论、猜疑甚至是隐约起伏的嘘声当中,草草宣告结束了。

《夜宴》上映后,当时国内媒体对王忠军有过若干次采访,在其中,我注意到大王总提到了关于该片的两个方面:

第一,他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向记者表示,《夜宴》的内地票房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第二,他表示通过运作《夜宴》的机会,华谊兄弟公司“锻炼了团队”。

娱乐圈给外界留下的一个普遍印象就是八卦传闻盛行,炒作成风,虚浮的内容远比实情丰富。因为种种原因,圈里很多人惯于在镜头和话筒面前说一堆空话和套话。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中,华谊兄弟却是少数与众不同的反例之一--大王总和冯小刚都是比较坦诚爽朗的人,能够对公众和媒体直言不讳。他们也会有考虑,也不会把实话完全讲出来,但这种一贯的言行已经值得称道了。

分析大王总言辞中提到的这两点,再结合2006年《夜宴》上映前后华谊兄弟的一些动作,我们就能滤出非常丰富的信息:

横向对比--王忠军在采访中以明确的言辞表示,他对《夜宴》原本期望的内地票房是1。5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也很可能是影片上映前,华谊兄弟公司决策层与负责市场宣发的工作人员经过估算后,普遍认可的预测票房数字。但按照公司事后公布出来的“官方数据”,该片的内地最终票房大致在1。2-1。3亿元之间,没有达到预计值。

纵向对比--相比于冯导前一部作品《天下无贼》(票房同样为1。2亿元左右),《夜宴》的实际内地票房没有取得什么进步,而且在制作成本比《天下无贼》肯定大幅提高的同时,这部古装+武侠动作片也不适合华谊兄弟最擅长的植入广告,对公司来讲还少了一种重要的创收方式……

以上两个对比,说明了冯小刚对《夜宴》创作,没有得到内地电影市场和观众的普遍认可。

就在当年11月的第43届台湾金马奖评选上,《夜宴》获得了最佳美术和最佳造型设计两个奖。这是两个技术类奖项,授予服装设计师叶锦添。而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这六个重量级奖项上,《夜宴》连提名的资格都没有得到。在次年3月的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中,尽管该片获得多个奖项的提名,但最终仅靠周迅出演的“青女”一角,拿下最佳女配角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