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岂止在酒(1)

“紧密团结在以冯小刚同志为核心的娱乐事业团队周围”--这是华谊兄弟多年来坚持的经营模式,同时也是埋藏的隐患和风险。这是王忠军面对媒体和公众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外界早已经注意到的问题。在2004年之前,业内谈论到华谊兄弟的情况时,曾经流传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叫“冯小刚一感冒,华谊兄弟就咳嗽”。大致还是在2004年,即华谊兄弟和冯小刚签下第一个五年长约前后,公司总裁王忠磊曾经对各路媒体表示:华谊兄弟已经“不必完全依赖冯小刚了”,而实际情况是,到2007和2008年,冯小刚对华谊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明显。

我们可以留心一下冯小刚自其首部贺岁电影以来的从影经历:

以1997年夏开始筹拍《甲方乙方》为始,到2008年12月上映的《非诚勿扰》为止,冯导在前后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总共执导拍摄了十部电影,其中七部是加盟华谊兄弟之后创作的作品(《没完没了》由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华谊只是联合投资方之一)。从表面数据上看,平均每部电影的运作周期大致为13。5个月。然而就在2001年的暑期,刚刚结束《大腕》的摄制工作,冯小刚马不停蹄地参加了CCTV的一期《艺术人生》,在节目录制现场突发心脏病。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他在2002年几乎整整一年都处在悉心静养的状态,放下了手头一切和导演有关的工作。

也就是说,冯小刚其实是用十年的时间拍摄了十部电影。冯的这种创作密度,不仅在他今天的同行中是非常少见的,即便在新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电影发展史上,也可以说是无人可及的了。2005年之后,随着华谊兄弟在娱乐业的“多元化”扩张,冯导还抽身参与了更多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可以说,冯小刚和张艺谋一样,都是圈里有口皆碑的“劳模型”导演。2004年及之前,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华谊兄弟是“劳模型”导演冯小刚的事业支持者和商业受益者;而在2004年后,华谊兄弟是让冯小刚继续保持这种高产稳产状态、保持创作动力的强大助推力量。

在即将登陆创业板的“准”上市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A)里,王氏兄弟所占股权合计为45。88%,股票发行后还将摊薄到34。4%。而在不属于A的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下文取代码B)中,王氏兄弟所占股权为69。4%。

A已经向冯小刚等导演和明星们配售股份;而B没有,而且B不是上市公司。

当A在过去四年以贷款拍片的形式负债式经营的时候,借助冯小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B通过代理A的大量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业务,在过去十年当中成为王氏兄弟的另一块吸金磁石。当2005年之后,华谊兄弟吸引和接纳马云、江南春这些新股东以及他们带来的“新鲜血液”的时候,B还成为一系列股权置换游戏中必要的工具。

这是上市公司后面的第二种情况……

我这番话兀自说出来,似乎突然给本书加入了一种“另有玄机”的意思。其实,用一个单独的、非上市的公司来代理上市公司的业务,类似现象在各行各业里都不少见。我的本意也并不是想揭露出什么鲜为人知的“真相”,而是以此为出发点,继续论述王氏兄弟一些独到的经营思路(本人是如假包换的股票白痴,过去也没有任何参与金融投机活动的经历,文中对华谊兄弟和冯小刚的所有评述,都是站在同行这一角度上做出的分析;想必那些瞄准创业板多时的证券巨头们,肯定能把华谊兄弟过去的经营活动调查得比我更透彻)。

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壮大和十年的宣传报道,媒体舆论为王忠军营造起来的是一个“民营传媒娱乐公司领导者”的形象以及“著名导演和大牌明星的老板”、“大腕身后的大腕”……在这些名分之外,很少能有人注意到,他还是一个颇有实力的广告商;也没有多少人留意过王忠军延伸到娱乐圈以外的商业触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