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Globalization)多次入选谷歌、百度等知名搜索引擎的最热关键词。然而,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全球化具体意味着什么,它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有学者认为,形式最古老的全球化发生在环境领域,如公元前1350年埃及纪录了最早的传染性天花。天花于公元49年传播到中国,公元700年以后传播至欧洲;而原产于亚洲的淋巴腺鼠疫(黑死病),在十四世纪杀死了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
社会全球化则存在于人口、文化、形象和思想的流动之中。人口迁移就是个具体的例子。有趣的是,十九世纪,约八千万人跨越大洋建立了新家--这数字远远超过了二十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呢?
全球化:经受考验 沉着应对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尽管经历了网络泡沫的破裂、“9·11”袭击、安然事件等冲击,美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一些出口能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大幅增加。回顾历史,那是全球化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化进程受到新的考验,也需要人们沉着应对。
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房地产市场上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为导火索而发生,随后,一张张多米诺骨牌陆续倒掉--一批批对冲基金倒了,五大投资银行倒下三个,剩下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美联储还动用特别授权,向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提供紧急贷款。此外,美国国会两党已就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方案细节达成一致,这被视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美国政府规模最大的金融救助方案。
未来一段时间,美国金融危机是否会向美国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蔓延,从而引发经济危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可以预见,当次贷危机演变为信贷危机之后,金融体系动荡将给美国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冲击,企业的资金压力将更加突出。此外,危机造成的居民财富缩水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将使消费意愿下降,从而使主要靠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失去动力。在这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会受到影响,东亚地区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过去10多年是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加速融入全球化。这也是全球金融市场上流动性充裕的时期,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尽管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得益于国际分工深化,中国的出口不断增长;全球经济一片红火带动了中国的出口迅猛增长。良好的国际经济形势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将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此外,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受外部需求减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外部需求放缓将导致出口增长减速,会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考验全球化,中国需要未雨绸缪,及早应对,从而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从长远来看,应当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鼓励国内竞争。此外,还可通过政策手段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提高经济的自身依存度。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高。中国的全球化之旅刚到中途,但人们已经变得比起航时更加清醒:太平洋上不太平,全球化也会带来风暴。因此,沉着应对,绕过危险的暗礁,就能在风雨中前进。(何帆)
【延伸阅读】全球化是一个富有争论性的概念与事实,有学术层次间及普通人群间之讨论。全球化过程中,总会受到反全球化力量的抵制。最鲜明的例子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被视为代表“市场全球化”的机构,而往往在其开会期间,必有林林总总的示威反对。由此可见,全球化的未来,还将充满矛盾和争议。
就近而言,人类正在合力应对的金融危机,将对全球化产生怎样的作用?
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罗迪克认为:即使经济危机最坏时刻已经过去,我们却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去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外部融资减少,保护主义抬头等。这样的趋势,将形成新的挑战。
中国怎么办?中国社科院的政治经济学者何帆提出基本的观点:中国的全球化之旅刚到中途,但人们已经变得比起航时更沉着、更清醒:应对全球化如同大海行船,沉着应对,绕过危险的暗礁,就能在风雨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