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心相印(5)

“清华”是个好地方,人才辈出,有见地的人所在多有。初来“清华”时,我们有两个读书会,一个叫“星期三聚乐部”,一个叫“Boundary Zero”。星期三聚乐部是每周三聚会读书讨论,也有直接提报告的,参加的人有教师、有研究生,教师有宋文里、张维安、李丁赞、黄春兴、赖建诚、廖炳惠、林安梧等,学生则有潘美玲、张翰璧等人。组成者有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不同向度的学者,每周三往往从晚头仔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休息,我觉得那是我在“清华”累积知识最快的年代。

这星期三聚乐部持续了近五年,直到我与文里兄及几位朋友都适巧出国访学,才暂时歇息。没想到这一暂歇,也就此歇了。不过,歇而无歇,那时的声容样貌,那时的思想撞击,如在目前,从过去、现在,直延伸到未来。

“Boundary Zero”顾名思义就是“零界限”,它的组织宽松,约略每月一次,由一人通知,来者来,去者去,来去自由,无所禁忌,说讲起来,也更自在。讲者,有“清大”朋友,也有来访学的师友,本国人、外国人都有。讨论过程,还是热烈得很。这Boundary Zero果真只是个Zero,就因没个核心,很快就各种外在因素,回到了Zero原点。我还记得我讲那一次,秦嘉懿教授适巧在“清华”访问,也参与了讨论。钱新祖先生也曾参与过,他的热情恳切,令我难忘!今虽已作古,但其精神对我来说,却是实存的、活生生的。

“清华”的校训标举的是乾坤天地的精神,但却常被误认为以理工为主,有时学理工的朋友也自以为是以理工为主。但“清华”可贵的是,它总有些论辩传统,看似依循着古希腊以来的学问传统,因此,你和他们争辩,总会有些好结果,他们总会服善、服膺真理的。有些朋友却也不拘于理工,他们对哲学、文学、艺术多有深刻之理解,论起政治社会虽无义愤填膺,却在冷静中看到一份凌厉。一伙人不分理工、人文,就集在“二招”(第二招待所)吃饭,有趣的可不在饭局,而是在谈局,在话局。话语纵横,多有机趣,却是通识得很。

还记得孙观汉教授的名言,讥讽台湾那时的“民主与自由”,他说“自由”是我的事你不能管,“民主”是你的事我通要管。这话很隽、很趣,有味得很,其讽诵力也强得很。沈君山教授未当校长之前,已当校长之后,还是翩翩名士,偶然出现,总是丰采。刘炯朗教授任校长时亦曾光临二招,所学虽是理工,却总有些文采韵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