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世,列国争雄,齐楚晋秦吴越加上诸侯小国的并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老子眼看着和谐的失落,不免兴悲天悯人之想:宇宙本无事,它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本来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圣人的使命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之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相生相存,相谢相灭,有着本来的井然秩序,那就是大和谐的秩序,不用你圣人操心,不需你有什么特殊的作为,也不需你滔滔不绝于耳的训导。万物的运作,亘古已然,你难道还能为天下先吗?你不见万物生长,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它们所企盼于你的是:做了事不自恃尽力,虽有成功也不要居功傲人。唯有这样的不居功自傲,你才不会被抛弃。
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这段话的标点,历来之学者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使自己的解释陷入困境。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必须和前面一章连起来看,才能明白。《老子?第四十七章》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十分重视心性的感悟,那种学而知之的“学”,不是老子的追求。苟每天拘于小慧智而学,虽能得益,那是世俗的功名利禄之益;而倘能探求道之所在,那必会有损失,所损者也不过是世俗的功名利禄之损。老子以为,你必须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损失殆尽,就庶几达致“无为”的境界;也只有在“无为”的境界,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阴柔的进取的最典型的命题,是后代不少贤主明君用以治世的大策略,也成了不少昏君“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大遁词。前者如汉代的文帝、景帝,后者如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明皇、靖康北狩前的宋徽宗。前面我称老子是春秋的“大策士”,主要是基于他有这样不凡的思维。
老子阴柔的进取,最有名的话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这里老子不仅包含了对自己的警惕性自励,使自己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是对敌手的一种策略,促使对方在膨胀之中自行走向反面,而且促使矛盾的转化。想收缩时,故意地张大它;想削弱它的时候,反使它强大;将废除它的时候,使它兴起;将夺取它的时候,先给予它:这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策略上的论述。这种思想对春秋战国以后的策略家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