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为什么能说服孙权总是采信他的“馊主意(2)

张昭的这个建议是十分拙劣的。他自以为聪明的计策很快就被曹操以及刘备识破。曹操借机以“诸侯之礼”厚葬关羽,轻松洗清了自己。刘备则更为恼火,发誓要将东吴踏平。所以,张昭的这个建议可谓是得不偿失。

随后,刘备大军攻吴,势如破竹,节节进逼。孙权惶恐无计。这时,阚泽提出让陆逊挂帅,迎战刘备。孙权正待同意,张昭又出来提反对意见:“陆逊不过是一介书生,根本不是刘备的对手,绝对不能用他为帅!”孙权的另一个重要谋士顾雍附和张昭说:“陆逊年幼,才疏德薄,恐怕不能服众。”步骘也说:“陆逊不能担此大任,只能在一个郡里当当官罢了。”

如果不是阚泽用全家的性命来担保任用陆逊,孙权必然会听取张昭等人的意见。但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只能束手就擒于刘备之手了。但事实是,正是陆逊,以巧计骄纵刘备军心,然后火烧连营,将蜀军击溃,刘备本人随后也在白帝城驾崩。

由上可见,张昭在历次重要关头基本上都是做出了错误判断。但令人奇怪的是,孙权并非昏庸无知之人,为什么会一直信任重用张昭,从来不会因为张昭的拙劣表现而对其不屑一顾,将其打入冷宫呢?换言之,张昭之于孙权的超级说服力和影响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张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来源于孙权长兄孙策的第三方推荐!

孙策号称“战神”,勇猛过人,二十几岁就自创基业,打下了江山,但不幸英年早逝。在临死之际,孙策将整个事业交托给了弟弟孙权。同时,也留下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

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的分量是截然不同的。孙策是东吴整个组织内部最具权威的人!对于包括孙权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孙策是近乎神一样高大的英雄,他的话当然是一字千钧。

所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的分量极重,这是孙策明确指定了张昭和周瑜二人为顾命大臣,要他们来尽力辅佐年幼且没有经验的孙权,从而也奠定了张昭和周瑜之于孙权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不仅仅孙权会对孙策的权威顶礼膜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权威的崇拜是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心理机制。权威具备让人不假思索,心悦诚服的能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