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为什么能说服关羽降曹(4)

而张飞的表现则更为过火。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护送二嫂脱离曹营,在古城和张飞相会的时候,张飞根本不肯听关羽的解释,只是要将“背信弃义”的关羽一枪戳死。张飞的理由就是:“大丈夫在世,岂有事二主的道理。应该宁死也不投降受辱”。

以关羽对刘备和张飞的理解,加上他本人对于承诺的看重,要他立即做出投降的举动确实是极为不易的。

但尽管如此,张辽的说服到目前为止还是奏效的。关羽的态度已经从绝不考虑投降妥协为将投降作为其中的一个选择,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条件投降的要求。

为了让自己内心平衡,关羽反制性地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我和刘皇叔盟誓的时候,曾经说过要共扶汉室。所以,我今天只向汉帝投降,不向曹操投降,是为降汉不降曹。

第二,我的两位嫂子,要用刘皇叔的俸禄来供养,所有人等,都不能上门打搅。

第三,我只要一知道刘皇叔的下落,不管千里万里,就立即辞别去找他。

从关羽提出的条件来看,他的前两个条件是根本站不住脚的。首先,刘关张一直隶属于汉帝,效忠于汉室,从来没有背叛过。那么,所谓的“只向汉帝投降”又从何说起呢?其次,曹操是汉朝的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就是汉室和汉帝的代言人,刘备和他作对,就是背叛了汉室,根本就没有资格领取俸禄,又谈什么用刘备的俸禄供养二嫂呢?

这几个条件,虽然自欺欺人,荒谬不经,但却是关羽用于调节内心认知不协调的重要保证。如果这几个条件得到了满足,关羽就有理由来相对“理直气壮”地面对自己的投降行为以及随后的天下人之嘴。如果曹操不能同意这三个条件,尽管关羽现在心有所动,但也别无选择,只能决一死战。

但是,就内心的认知不协调而言,关羽与曹操目前正是处于直接竞争关系。关羽为了让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提出的条件,恰好就会导致曹操的内心失衡。关羽提出的这三个条件,正是对曹操的一种考验与反制。

对曹操来说,关羽所提的前两个条件大致可以归为价值取向的问题。曹操认为,自己身为大汉丞相,就是汉室的代表者,汉即是曹,曹即是汉。而且,用“刘备俸禄”的名义来供养关羽的两位嫂子,对于一个以灵活变通著称的政治家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困扰。所以,就价值取向而言,这两个条件没有对曹操造成认知不协调。

读书导航